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959另一种新武器(1 / 2)

加入书签

听完了施佩尔的讲解,李乐满意的点了点头,他需要更多的坦克,即便苏德战争结束了,他也依旧需要更多的坦克。

当然了,坦克只是他攀登科技树的其中一个分支,其实重要的还是飞机以及海军装备。

毕竟,论起陆军装备来,美国人也好,潜在的亚洲敌人日本也好,其实都还和德国有一定的差距。

美国服役的M4谢尔曼坦克多则多矣,可性能上只能算是“一般”。这种情况下,凭借豹式坦克还有后续的新式坦克,德国陆军完全有能力与美军抗衡。

如果加上精锐的坦克车组,算上作战经验的话,美国的陆军不如德军,可能是一个很可观的判断。

至于说日本,那个依靠豆战车在亚洲地区欺负没有工业的国家的天皇军队,在武器装备性能上,真的和德军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所以,李乐又问起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武器装备来:“那么,无线电近炸引信的研制工作进行的怎么样了?”

无线电近炸引信在二战之中被美国开发了出来,然后被视为盟军的重要秘密武器,因此在初期一直避免在可能落入敌方手中的情况下使用,一直要到1944年,这限制才被撤销。

这种武器究竟对防空作战有多么重要,李乐当然是非常清楚的。

无线电近炸引信的使用,令美国海军的防空火力有效度大为增加。据战后统计,美军舰载防空火炮的主力,12炮使用无线电近炸引信时击落每架敌机平均需要5发炮弹;而使用常规炮弹时则要多四倍,即2发。

如此巨大的差距,绝对算得上是改变战争模式的一种伟大发明了。它的出现,甚至可以说完善了现代战争。

而李乐知道,二次大战中使用的无线电近炸引信,主要结构是使用弹壳为天线。

他早就开始引导德国无线电专家,将目光投向了这种引信之上。德国的无线电引信,也在一个月之前被开发了出来。

德国的无线电引信和美国人的引信原理是一样的,引信内藏真空管无线电波发射器,通电后向外放出1至22兆赫的无线电。

当弹体接近反射物体时,部份电波被反射。随着炮弹与目标距离减少,多普勒效应使反射电波在发射器的电流内造成2-赫的低频讯号。

这信号经过过滤及放大,当讯号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便进行起爆。

唯一的难点是,整个装置非常精密,而且需要抵受火炮射击时超过2,倍地球重力的加速,与及每秒5转的自旋,同时还必须小得可以安放在炮弹的弹头之内。

论起精密加工还有技术实力来,德国工人是不比美国工人差的。双方可以说是平分秋色,甚至有很多方面德国工人处于绝对的领先。

所以,当美国人试着开发无线电近炸引信的时候,德国人也试着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并且,在有了足够多的理论支持之后,德国率先开发出了这种无线电近炸引信。

“我的元首,这种引信已经被开发出来了,工程师们正在想办法缩小这种引信的体积。”施佩尔开口回答道。

他一边说一边比划了一个大概的体积:“现在它可以被安装在舰艇装备的12毫米口径防空火炮使用的炮弹上……”

实话实说,这已经是德国工程师尽力缩小的结果了。要知道美国在二战之中,也只有127毫米口径的防空炮能够使用无线电近炸引信——双方的技术水平差不多。

这种武器非常适合海上作战,因为海军防空火炮打出去的炮弹,即便出现故障,也会落在海水中,无法被敌人打捞起来仿制。

而在真实的历史时空中,战争末期防御日本神风敢死队攻击的防空作战,大部份都因为使用了无线电近炸引信成果斐然。

美国海军部长佛瑞斯塔,也曾称赞无线电近炸引信的使用,令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得以大量减少人员及装备的伤亡。

同样的,在真实的历史时空中,欧洲战场上无线电近炸引信也帮助英国在1944年成功阻挡德国V-1火箭攻势。

击落V-1火箭防空火炮大部份都配备火控雷达及无线电近炸引信这两种新发明。按战后统计,以无线电近炸引信击落一枚V-1平均需要15发炮弹,但使用常规炮弹则需要约2发。

“这只是一种尝试,我们要将这种引信大规模的使用在战争中,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士兵用更少的伤亡赢得更大的胜利。”李乐对施佩尔说道。

施佩尔点了点头,开口对李乐说道:“我的元首,工程师已经发现了这种引信的特质——它可以用在炸弹上,也可以用在对地攻击的榴弹炮炮弹上……它简直是万能的,堪称不可思议。”

无线电近炸引信提供了另一种可行性,那就是让炮弹在距离某些目标有一定距离的地方爆炸——它比依靠气压来判断高度的引信敏感了无数倍。

所以,让炮弹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爆炸,就成了一种能够被实现的可能。

现实之中,无线电近炸引信亦有被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