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问心无愧(1 / 2)

加入书签

因为有孙权和诸葛亮之间的协定,东吴士兵不方便出手对付诸葛亮,兰陵王也不好直接对诸葛亮下手!

甚至于孙权还得一路上打探诸葛亮的行踪,生怕他这一路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因为诸葛亮等人还在东吴境内,只要诸葛亮出事,那责任肯定都会算在东吴头上!

所以孙权要忍耐,等到诸葛亮出了东吴国境,再伺机对其下手。

而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心思去考虑这些,因为他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安顿好跟他一起回来的纪县百姓。

其中一部分人,通过这件事情,对东吴的管理彻底失望,所以他们希望诸葛亮可以带上自己,举家迁往蜀国。

但还有一些人比较念旧,他们舍不得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舍不得在这座城市当中留下的美好记忆。

但不管是选择离开还是留守的人,其实心里都很清楚,留在东吴,其实就和慢性自杀没什么分别。

以孙权的肚量,先是被自己的子民揭竿而起,即使他们这一支队伍没能对建业造成什么损害。但他们是第一个反抗君主政权的,他们就像是可以打开任何锁的钥匙,那一句句振聋聩的心声,让很多人的思想脱离了束缚!

作为一国之君,这种苗头必须得及时压制,以免造成更大的动漫。

但这还不是孙权要杀纪县百姓的全部原因,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在众目睽睽之下,纪县这帮草民一而再再而三的不给他面子,这样让众星捧月般的孙权有些接受不了。

而做出这些事情的纪县百姓,竟然公开侮辱一国之君,这种大罪就算是杀头一次都不够!

但就是有人非常倔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东吴越是危险,他们就越想留在这里。

诸葛亮为了这些人的生命着想,竭力的劝了两波,这一次又有一部分人选择去蜀国,但选择留在纪县的人也不算太少,大概有四五百人的样子。

这些人真的是顽固不化,说什么也要留在东吴,即使孙权有可能随时都将他们以叛国罪处理!

所以或许离开,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诸葛亮没有马上选择离开纪县,而是给了纪县众人三天的时间考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想去蜀国,自然可以一并带走。如果实在不想去的,那么诸葛亮也会留下一些金币,感谢他们在自己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

有的人觉得诸葛亮这种做法实在是太俗了,把好好的一件事情都渲染上了铜臭味。

主要是直接送钱这个事俗是俗了点,但却是这个世间处理人际关系的不二法宝。

当然了,想要留在纪县的百姓有点不同,诸葛亮或许再也见不到他们,但他仍然留下了足够多的金币。并没有因为二者就此分离,而克扣或者直接不给这部分人应得的金币。

其实这也是诸葛亮性格特点中非常吸引人的一部分,那就是凡事不看利益,只求做到问心无愧!

但这种看似简单的事情真的做起来其实是非常难的!

因为一件事情跟着内心的想法走很简单,但事事都如此,这就非常不容易了。

就比如当初的李牧一,他因为得到上级的命令,所以才会对诸葛亮的百加阻拦。

但是诸葛亮一百万、一百万的金币的砸下去,让李牧一直接选择倒戈!

可能最开始的时候,李牧一对东吴是非常忠心的,他没有叛变,一是因为他不敢,二是因为没有必要。

但说到底,其实就是钱给的不够!

在诸葛亮的小金山亮出来之后,李牧一的态度就马上来了个18o度急转弯!前后差距太大,一度让诸葛亮有些不适应。

所以最开始诸葛亮对于李牧一的评价并不高,他觉得一个可以反叛自己国家的人,说不定也会反叛他!

好在李牧一接下来的几个月都表现的非常不错,诸葛亮也渐渐将他当做了朋友。

所以说每一个人做出的决定,实际上都是在心里经过衡量的。所谓的原则和底线,只是利益不到位而产生的!

或许诸葛亮的下限和上限都非常低,所以他呈现在众人面前的,很少有那种丧失斗志,或者兴奋过头的情况出现。

在这三天里,诸葛亮也是一直在恢复身体,因为他很清楚,孙权也好,兰陵王也罢,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为了避免将来生战斗的时候出现意外,所以诸葛亮积极的在调整自己的状态。

三日之后,诸葛亮带着比去建邺城更多的人开始上路了。

因为很多居民都不是孤单一人,他们有家庭,有亲人,所以整体人数上比上次还要多。

诸葛亮这也算是送佛送到西了,竟然为了保证这些人的安全,索性将他们全都带入到蜀国境内。蜀国的各方面条件和东吴相差不大,东吴应该也不会因为要追上几个普通人,就调动大军和蜀国开战!

在两国交界的地方,东西方各有一片军营,西侧的是赵云带领的蜀国军队;右侧就是东吴的军队之所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