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1 / 2)

加入书签

恰在此时,赵佶适时的出声了,

“着赵法彻查今夜行刺之事,整顿殿前司诸军,戴罪立功,若是再有任何纰漏,定斩不饶!朕乏了,明轩留下,退朝!”

听到赵佶的话,薛明一时间颇有些意兴阑珊之感!

自己这是怎么了?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有想着改变这个改变那个,只是想着能够好好享受这老天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之所以一步步走到今天,并不是自己的初衷啊,被逼着前行才是最主要的原因不是?

“臣,遵旨!”

薛明面色平静,不悲不喜,率先躬身应道。

他知道,这一场他是输了!

不管甘心不甘心,王黼、袁成等一干群臣此刻也只能齐齐躬身而退。

毕竟,薛明虽说今夜说话有些失水准,可是想要借着他的那些看似好大喜功的话就给薛明安上一个罪名,显然不太现实。

至于赵与芮、赵世将这两大嗣王还有老而弥坚的宗室宿老赵德言,除了赵世将说了一句话外,至始至终都是保持着冷眼旁观之态。

宗室不得干政,不得擅自离京,这是从大宋朝立国之时就定下的规矩,虽说到如今这个时候这些规矩早就被打破,不过至少在表面上还是要做做样子的。

当然,有袁成、王黼等人冲锋陷阵已经足够了,赵世将等人完全没有必要自己赤膊上阵,至少在如今,薛明还没有达到需要他们亲自出马的程度。

虽说今天拿下殿前司拖刑部和开封府下水的目的没有直接达到,可是能够让一直在朝中顺风顺水的薛明折戟,似乎结果也不是那么差。今天能在薛明身上贴上这样一个好大喜功的污点,那么今后就能给他身上涂染上更多更重的污点。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怕就怕薛明是个油盐不进的货色,如今看来,之前对薛明的种种担忧和重视,实在是太高看了他些。

所以,赵世将、赵德言等人倒是心情异常轻松的离开勤政殿。至于,薛明说的那些有关西夏的种种,尤其是大宋和西夏终有一战之说,却是根本没有被他们放在心上。

张商英、郑居中、郑伯举等人离开前,倒是尽皆给了薛明一个心安的眼神,显然是在告诉薛明,不用太过担忧其他。

朝堂之上,若是不抱团取暖,怕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人吞的渣都不剩,还在为人数钱。当然,身处这庙堂之上,想要遗世而独立,那更是个奢望。

不管张商英等人对薛明今天晚上的惊天之言,到底是作何之想,此际大家已经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若是他们临阵抛弃薛明,那么以后还有谁敢跟他们共事?更不要说,薛明今天晚上只是输在了大势上,至少在舌战袁成、王黼、杜范三人的时候,可是没有处于下风。

更重要的是,赵佶最后时刻虽说出声一言而决的拒绝了薛明趁机出兵,遥相呼应刘庆,向西夏施加压力的想法,又何尝不是在给薛明台阶下?

只要赵佶还看好薛明,还宠信薛明,就算薛明暂时受挫,日后也同样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随着一众心思各异的群臣离去,偌大的勤政殿就剩下赵佶、李全德、李彦生主仆三人还有站在大殿中央的薛明了。

端坐在龙椅上的赵佶,看着殿中神色淡然的薛明,眼神复杂难明。有欣慰,有高兴,有担忧,更有恨铁不成钢之色。

在赵佶看来,今天晚上薛明能够在刚刚遭遇刺杀之后,就想到用栽赃的手法将刺杀的主使者推到李良度亦或是西夏人的头上,并借机从银夏出兵,威逼仅有史天泽和张柔镇守的黄河以北诸地,其实都是为了他。

河西走廊和燕云十六州,是大宋朝皇室永远的痛。尤其是燕云十六州,无论是从政治意义上还是从实际出。赵佶后来的之所以答应童贯提出的联金灭辽,还不是因为后来的金国抛出了将燕云十六州在金灭辽之后还给大宋的筹码?

那个时候辽朝西夏已经尾大不掉,兵力更是傲视,大宋虽说没有出过多少有经世之才的能臣,可是若说真没有人看出,辽朝西夏这两个国家的存在才是构成了当时平稳的局势,才是当时的大宋最为安稳的屏障的话,显然不可能。

灭辽之后,少了辽国这个立在大宋前面的屏障,大宋就要直面实力已经远大宋的金国,大宋朝并不是没有想到过,可是赵佶依然选择了跟金国合作出兵灭掉已经逃出很远了的辽天祚帝,并跟金国瓜分了辽国天祚帝的尸体、以及辽国的国库宝藏,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因为赵佶那个时候初初掌权,想要做出一番大动静出来,彰显他英主的形象么?不就是因为,赵佶或者说是时大宋朝庙堂之上的高官们,心中还存着侥幸,存着跟当时的金国人是盟友的侥幸,存着金国人真的会遵循盟约将燕云十六州还给大宋。

若是燕云十六州真的被赵佶兵不血刃的收回来,那么对赵佶个人在大宋朝中的声望,自然将会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提高,史书上赵佶这个做了十数年傀儡皇帝的皇帝将会留下浓重的一笔。

可是现实总是跟想象不同。

金国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