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1 / 2)
想想看,要是赵佶遂了种师道的意见亲自下旨命薛明回返,那么赵佶寒的将会是银夏前线还在为大宋朝拼命的数十万兵卒的心,这对如今边患未停的大宋朝来说,失了兵心实在不是好事。
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赵佶出言拒绝种师道的意见,种师道那边倒还好说,皇帝么,否决臣子的意见很正常不是?可是赵佶就会寒了薛明的心。更重要的是,赵佶还要考虑日后见到那个神秘的师傅要怎么交代不是?
想来想去,最好的办法似乎就是将这个选择的难题推到薛明身上,随之而来的就是,不管薛明自己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因此引的一切良性或者不良后果,也都将是薛明自己来承担,跟赵佶那是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了。
所以,在看到了种师道的来信之后,薛明就已经直接的忽略掉了赵佶的态度,身为皇帝,赵佶这个时候选择做甩手掌柜可以说是最为明智的做法,他并不怪他。
去,还是回,这对薛明来说也确实是个难题。
在大战将起的时候,来自皇帝的犒军特使出现在银夏城,这对驻守银夏的数十万大宋兵卒士气的激励不言而喻,反之,亦然。
就连种师道这个主将都自觉没有多大把握能够从李良度的手中占到多少便宜,那么如今银夏城周围数十万大宋兵卒此刻的状态不言而喻。
如果薛明真的选择折返,那么就将会对本就低糜的士气以更重的打击。想想看,西夏大军还没有到,朝中前来犒军的大臣,就直接被吓的缩了回去,这背后代表着什么?是个人都懂。
去?薛明摇摇头,苦笑不已。
原本的历史上,种师道同样也拿下了银夏城,可是西夏人根本没有将银夏城放在心上,起码的没有现在这么看重。所以并没有采取比较激进的应对措施,双方只是在边界的局部地方生一些零星的战事,根本就没有出现如今这样的局面。可是如今西夏人在银夏城重新回到大宋手中采取了极为激进的措施,更是遣了在西夏军中积威甚重素有贤名的亲王李良度来亲自督师南下,这俨然已经同原本的历史大相径庭了。
薛明不知道,这是不是意味着原本的历史将生什么巨大的变化。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怕是从此之后大宋朝的日子要难熬了,如果不是……那么西夏人如此大动干戈是为了什么?又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数十万大军调动,对如今人口不多,甚至是全民皆兵,如今又将战线延长了许多的西夏人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这里面定然会有很多大宋、金国、西夏等地投降西夏的仆从军,可是大军调动粮草什么的不一样需要银子?数十万大军,每日里的花费仅仅是粮草,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如果说这只是单纯的西夏人打算要将战略重心转移到大宋朝的身上,倒还说的过去,但如果这里面并不单纯的只是西夏人一方的事情,还有大辽甚或是其他的国家在里面搅和的话,那么问题可就大了,而且他们此次的所图想来也绝对的是非同小可。
薛明并不是没有怀疑过,这后面是不是其实还有辽国的事情在里头,是为了惩罚大宋朝明里谈判暗里却是下手夺城的举动,可是军国大事,如果说仅仅是为了意气之争就提兵数十万,岂不是太过儿戏?
在没有办法弄清楚此次西夏人大军南下想要达到的目的之前,薛明根本无法肯定这次大战将会持续多久。如果他去了银夏城,大宋朝又倾全国之力同西夏一战,加上西夏背后又有辽国的支持,这场战事必然会无限制的拖延下去,直到一方撑不住或者说一方彻底的战败为止。
如果所料不差杨媚儿怀身孕已经差不多两月时间了。要是真是在银夏城呆个一年半载,怕是连儿子出生都赶不上了。更何况,薛明很清楚,一旦他陷入银夏城中,杨媚儿肯定会寝食难安,这对怀了身孕的人来说,当真是大忌。
目光停留在桌案上的种师道信上,薛明苦笑不已。去?还是回?当真是个两难的抉择啊。
平心而论,虽然薛明如今并没有称雄一世篡朝夺位的想法,可是为了自保,他已经将种师道的银夏战区当成了自家物事,连带着那数十万种师道麾下的银夏各路大军,也都被他看做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
在这样一个乱世中,想要活的快活,将命运交到别人的手中,这感觉实在不是太好。
……
政和三年才过去不过七八个月,本就不太平静的大宋朝已经热闹之极,兵事、民事、祸事、官事、喜事、阴谋事各种各样的事情依次上演,轮番上台竞技。而左丞相蔡京突然的请辞更是将这热闹的大宋戏台上添了一把火,直接将这出大戏推上一个。
而且蔡京选择上表的请辞的时间也太耐人寻味了。恰恰是朝中新贵薛明离京前往银夏城犒军的时候,这已经不能简简单单的用添堵来形容了。来带着,汴京城中对薛明离京的关注度也降低了不少,朝野上下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汴京城里头那深深的宫闱皇城。
出人意料的是,赵佶收是收下了蔡京的请辞奏表,却没有直接表态,没有挽留,也没有同意,态度之古怪实在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