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语音包(1 / 2)

加入书签

尹秋的食指抚摸着相机的快门,后脑勺靠在公交车座上,随着路上的颠簸,她的脑袋也跟着一震一震的。中午阿依莎大婶给她拿了一些药,吃下去后身体的不适已经减轻了许多,于是下午尹秋便坐上了公交,决定去古城踩点。

单位是有车的,但来新疆的游客中,自驾游的只占少数,报团旅游和坐公共交通的比较多,而喀什本地的公交为了推动文旅发展,开辟了一条旅游专属路线。尹秋想,开车过去不如自己坐公交亲身体验更能贴近游客心理。

下了车,尹秋伸出手遮挡了一下眼前,尽管抹了厚厚一层防晒,还是能感受到格外强烈的阳光。

虽然还是白天,但两边开店的、摆摊的人已经很多了,大多都在卖一些手工艺品和食物。她欣赏了一会儿古老的城墙和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漫步在色彩绚烂的街道中。

尹秋的脚步忽然停下了,眼前的桌板上摆着一些木雕,形状上都是些碗盘杯盏,每一个上面的花纹都不一样,木头材料是黄底,花纹是深棕色,颜色并不鲜亮,但呈现出一种朴实耐看的美。

她蹲下来,笑容满面:“老人家,这些木雕真好看,您在这摆摊多久了,可以讲讲这些木雕是怎么做成的吗?”

坐在桌板后的老人语速飞快地说些什么。

听不懂。

尹秋无奈,尝试用手势沟通。可是无论她怎么比划,老人始终一脸茫然。

“我是她孙女,小姐姐你喜欢哪个,都可以拿起来看看。”一个年轻女孩从对面的摊位跑过来。

尹秋抬头,见来的是一个纤细窈窕的新疆女孩儿,长发编成辫子,棕色的眼瞳带着一种混血感。

“我是记者,想在这边做一下调研。请问方便回答几个问题吗?”

女孩笑得像一朵花儿:“当然了,随便问。”

尹秋也笑,拎起一只木碗,摸了下上面的图案:“我觉得这些木雕特别漂亮,跟以前在别的地方看到的都不一样,这花纹有什么来历吗,这是刻上去的?怎么感觉不太像?”

“不是刻上去的,这是我们喀什本地的特色木雕,花纹是用专用的工具烙上去的。至于花纹的来历——都是我奶奶做的,我帮你问问。”女孩搭着老人的手,贴在她耳边说了些什么,两人一言一语地交流起来。

尹秋耐心地等着,维语的发音带着一种特殊的腔调,听久了还觉得蛮好听的。

只不过,如果每次遇上本地居民都要靠人力来翻译,效率还是太低了。

“我奶奶说,这些花样大多是她母亲传下来的,也有她自己设计的。我们家木雕卖得不贵,小姐姐要不要买几个带回去?”

尹秋的确有些心动,但还是先问:“我能看看是怎么做的吗?”

女孩点头:“我们的门店在这条街后面,你跟我来。”

店里只有不到十平方米,尹秋踏进去,发现里面已经站着几个人,位置有点挤了。

她以为这几人是顾客,但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都围在一张桌子前,为首的手里拿着一个电钻样的东西,其他人则在旁边观摩。看来都是做木雕的师傅。

为首的手里拿着一只木盘,烙铁在上面不断烫出波浪状的花纹,一股奇异的香味从核桃木上飘出来,白烟四散。

“他们都是来跟我奶奶学手艺的,但是这行说实话,赚不到钱,来这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

尹秋:“这种手工品是喀什的特产,而且工艺又精美,生意应该差不到哪去吧?”

女孩扯了扯嘴角:“不是这么回事,根本没几个人来买,游客们都觉得木雕笨重,作为伴手礼带回去太麻烦。”

回程的路上,尹秋还惦记着女孩的话。

回到阿依莎大婶的小院,她见“1201”摆在客厅,徐远风却不见人影。

这个项目尹秋也是熟悉的,他们谈恋爱那会儿,徐远风就在钻研怎么精进“1201”的算法了。很多个夜里,她加班写新闻稿的时候,徐远风就在旁边写程序,就这样默默地享受彼此的陪伴。

“1201,你的研究员呢?”

见徐远风不在,尹秋开始逗它玩。

“徐远风到啥地方起了啦?”她用上海话说。

“伊了外头白相,还呒没转来。”“1201”用同样的语言活泼道。

尹秋乐不可支地笑了两声,这时,门嘎啦一声开了,见是徐远风,她收敛了笑声,走上楼去。

徐远风则一脸严肃地把“1201”今天的所有交流数据拷贝到电脑中查看,尹秋刚才的交流自然也被收集到了当日的数据库中。

深夜,徐远风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

问题出在语音识别上。

这个结论居然是尹秋误打误撞让他意识到的。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他做设置的时候输入的都是那几种语言的官方声调,但真正的本地人,用自己的语言沟通时,怎么可能做到和官方信息记录进去的声调一模一样呢?

尹秋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对“1201”说的那几句上海话,徐远风在上海待了这么多年,也能听懂。

那不是尹秋真正和家人交流时使用的方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