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住院保胎(2 / 2)
遇事找家长的习惯,但这次她是真想他们了。
她和家人的联系一般在微信群里,有重要事情会互通电话。
平日里,母亲总在群里发一些侄子的生活照、满分试卷和各类奖状,或者哥哥餐馆里生意兴隆的场面、新开发的菜式。
如果需要她出钱或者托关系办事,也只需在群里提一句,冯芸办妥后便会复命。
这一个星期,群里都很安静,母亲大概是忙着辅导侄子的期末考试吧。
冯芸犹豫再三,还是拨通了母亲李淑兰的电话。她不打算把自己的事告诉家里,事实上,婆婆来了后发生的每件事,她都没跟他们说过。她打电话,只是想听一听母亲那抑扬顿挫的乡音,找到一些支撑自己的力量。
虽然即将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但她也是母亲的女儿,在最脆弱的时候,仍渴望母爱的关怀。
“妈,是我,你现在忙不忙?”
“忙。在给千里做手抄报。马上期末考试了,学校还布置这种作业,好恼火哟。”李淑兰抱怨着,完全没有注意到冯芸的声音有多虚弱。
千里是冯芸的小侄子,她哥哥冯鹏程的独子,她母亲的宝贝孙子。
“我哥那边没啥事吧?”每次打电话,她都少不了要主动问一问哥哥的情况。
“哎哟,你哥那个饭馆不晓得啷个搞的,最近老被投诉。”聊到这个话题,李淑兰更来气了。
“噢,又是怎么了?”冯芸有气无力地问道。以她现在这个状态,就算哥哥的店里真发生些什么,她也爱莫能助。
“一会说我们用的冻肉不新鲜,一会说菜价定太高。今天卫生检查的人来了,非说我们生熟不分,又要罚款……”
母亲在电话那头喋喋不休,冯芸一点也不想听。原本想在母亲的声音里汲取些能量,耳朵却被一大波牢骚淹没。
她想不通,哥哥的店在她的资助下也开了快十年,怎么反反复复还是搞不定这些琐事?
她平时总叮嘱他们,和一些关键环节搞好关系,注意和气生财,抓回头客,不要为了蝇头小利坏了口碑。可他们就是听不进,总捡起芝麻丢了西瓜。生意做到现在,还像门外汉似的。
“那你们到底是不是像人家说的那样嘛?”
“冻肉肯定没有用,菜价高也是没办法,现在啥子不涨价?”
“跟顾客做好解释,结账的时候把零头抹了,让人家心里也舒服些。一点小钱,少赚就少赚了。’生熟不分’又是什么情况?”
“说我们不能用切卤猪头的刀切黄瓜。这两样拌到一起能做成一个菜的,还不能用一把刀来切?”
“这就过分了。要罚好多钱嘛?”
“五千!”李淑兰的嗓门扯得老高,心中的火气也到了极点。
“我一会给我同学打个电话,你先不要生气了。”
接下来,冯芸又好一顿安慰,母亲才稍稍平静了些。
挂断电话,她疲劳得一句话也不想再说了。让娘家人帮忙撑腰的不成熟想法,悄然幻灭。她的娘家人,能够做到自理,就谢天谢地了。
母亲还是像以往一样,对她的难处和痛苦毫无察觉。
这位曾经执教重点中学的优秀班主任,面对学生时,总能做到明察秋毫。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里,谁是智力欠缺,谁是态度不端,谁是耐心不够,谁又是信心不足,她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
然而,当面对自己的女儿时,她内心那些精敏的“雷达”,便全部失灵了。
李淑兰培养女儿的方式相当简单:只需向她提出要求,然后静待时日,她就一定会拿着满意的结果向她反馈。此时,她只需稍加赞许,女儿便攒足了下一次奋斗的动力。
哪怕冯芸已三十多岁,这一招依旧管用,屡试不爽。
但是,冯芸今天是真的累了,她挂断电话后便沉沉睡去,完全忘记对母亲的许诺,没有为那五千元罚款的事给同学打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