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莫桑比克行省(1 / 3)
1885年2月26日,柏林会议结束。
会议期间,葡萄牙不失时机地提交了一份“粉色地图”方案,要求拥有从安哥拉到莫桑比克这片横跨东西(即从大西洋沿岸到印度洋沿岸)的广大区域,葡萄牙试图以此补偿它在南美丧失的殖民地。大多数与会国家对此表示赞同,但英国却不同意,因为这同英国的从开罗到开普敦的“2c方案”发生了冲突。5年后,英国向葡萄牙发出最后通牒,葡萄牙国王无奈屈服,最终,葡萄牙仅获得“粉色地图”中的安哥拉和莫桑比克。[bsp; 英法两国争夺的焦点在于,尼日尔萨伊到巴罗阿一线和乍得湖东北沿岸应该属于哪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两国外交官援引了“互相交换原理”。法国拥有萨伊到巴罗阿一线以北地区,英国则占领以南地区;尼罗河盆地归英国所有,法国得到乍得湖流域;此外,根据11度和15度经度,边界线将穿过瓦达伊王国,这是当时存在的一个黑人国家,该国被随意划给了法国,而同其渊源颇深的达尔富尔则归属英国。
俾斯麦也是柏林会议的大赢家,他把多哥、喀麦隆和西南非(今纳米比亚)纳入德国的口袋,他所划定的喀麦隆北部和西部边境弯弯曲曲,是非洲边境线中的“另类”。法国和意大利的瓜分行为可要“严谨”得多,它们以北回归线划界,画出来的“几何图形”也特别“好看”,例如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
另外,欧洲小国比利时的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走了狗屎运,以他无关紧要的身份,却成了刚果河流域的所有人。这片土地有200万平方公里,是比利时本国国土的76倍。而大商虽然占据了其中受益的40%,不过王一最后还是决定,将这片土地进行出售,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不过分刺激欧洲列强。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非洲中部对东北来说,还是有些遥远。
需要指出的是,在柏林会议召开之时,非洲只有部分沿海地区掌握在欧洲殖民者手中,而80%的土地还处在传统意义上的当地部族控制之下。
王一最后找到的买家是葡萄牙,他在非洲大型殖民地有两块,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其中安哥拉在刚果自由邦的西南,而莫桑比克在非洲东南部,临近南非。
会谈是在东北,葡萄牙,比利时三方间进行,英国,德国,法国等派特使列席会议,算是旁听。王一将自己在刚果自由邦的全部收益,即刚果自由邦40%的土地,都送给了葡萄牙,而换得的土地就是东南非洲的莫桑比克。
这样的交换对双方都有好处,也就是所谓的双赢。葡萄牙在非洲的殖民地可以连为一体,安哥拉和刚果自由邦画出的40%土地。而大商则可以获得莫桑比克,这一样来,他在南非北部地区从布尔人那里购买的近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获得了稳定的后方支持。
比利时国王奥利波德二世虽然对会谈有些不满,但是面对东北和葡萄牙,他的实力明显上不了台面,最后只得无奈地同意了这份三国条约。
从17世纪中叶开始,葡萄牙在莫桑比克实行“巴拉佐”制,由王室特许土地给一些大地产所有者,代替地方酋长统治这些大地产所有者对非洲人行使绝对权力,甚至可将他们出卖为奴,成为莫桑比克的国中之国。同时,葡萄牙开始从莫桑比克输出奴隶。到18世纪,奴隶已取代黄金和象牙,成为赞比西河流域的主要出口商品,莫桑比克的奴隶买卖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19世纪末叶,葡萄牙在莫桑比克实行强迫劳动制度,并开始向邻国大量输出契约劳工。
为了反抗葡萄牙的残暴统治,19世纪,莫桑比克各族人民几乎都参加了反抗葡萄牙入侵和统治的斗争,恩戈尼人反对葡萄牙人的斗争持续了70年。他们占领洛伦索-马贵斯,攻陷索法拉,没收赞比西河以南的大地产。1885年恩戈尼酋长根根哈纳团结周围各族组成加扎联邦进行斗争,直到1895年才被镇压下去。居住在中部马尼卡高原的绍纳人,在酋长乌姆塔萨和马庞德拉的领导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反抗葡萄牙统治30多年,一度将葡萄牙人逐出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交界地区。
当东北与葡萄牙签署条约之后,陈兴邦是大商在非洲的代言人,当他在1886年带着一支八千人的庞大船队达到莫桑比克的时候,迎接他的不是欢迎,而是战争。不过他并不惧怕,因为与他同来的是严复的南洋舰队,现在改称东北非洲舰队。
因为东南亚五省,外加海南,台湾,冲绳军港的建立,整个地区的石油补给已经不再是问题,于是在平定了南越省叛乱和暹罗的入侵之后,东北决定用本土舰队划分出一部分舰船,组建新的南洋舰队,而原本的南洋舰队将开赴非洲,成立非洲舰队。
新南洋舰队与之前南洋舰队最大的不同,就是舰船燃料不在仅使用燃煤,还有燃油。这样一来,舰队的动力性能大幅度提高,而且本土舰队的设备比南洋舰队还要先进许多,因此战力大幅提升,对整个南洋地区的掌控力进一步加强。新任南洋舰队的总司令,就是萨镇冰。
严复舰队最先到达的就是莫桑比克南部马普托,目前还算不上城镇。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