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救国路上遇洋鬼(1 / 2)
亚历山大*格勒厄姆*贝尔曾经被认为是电话的发明人而被载入历史史册,他的专利申请日期是1876年3月7日,但就在他申请专利的两个小时之后,e*格雷也来申请电话专利,结果这场关于电话的专利之争一直持续了1892年才逐渐平息下来,原因是美国最大的西部联合电报公司收购了格雷和爱迪生(碳粒送话器)的专利权,借此与贝尔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前身进行对抗。长期的专利之争让双方最终达成了一个协议,西部联合电报公司完全承认了贝尔的专利权,并且从此不再染指电话业务,而交换的条件是分享17年内贝尔电话公司收入的20%。
不过现在美国承认的电话发明人,既不是贝尔,也不是格雷,而是意大利人安东尼奥*梅乌奇。
当然,对于王一存在的这个时代来说,这些都不再是问题,因为电话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发明人,就是他,王一!
到1877年7月,王一旗下第一家跨国公司正式建立,名称就是世界电话电报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无线电通讯,还有电话。除了在营口的总部外,目前已经拥有了两家全球范围的分公司,一家是杰克*史派罗建立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另一家是英国人查理*法玛和德国人奥古斯都*艾尔顿共同建立的欧洲电话电报公司。
当然,如此大规模的公司不可能由王一独自建立,别说他没那么些钱,即便有,也不会都投在这一个项目上。就在公司初立不久之后,他就开始着手引入多家战略投资者,其中既包括知名大财团,也有各国王室,另外还有一小部分股权被分配给了中小股东。
“这就是电话么?”沈雅芝好奇地看着自己办公桌上放着的怪东西,另一边童千佳也是如此。
王一笑道:“打一个试试呗。”
“啊?”沈雅芝轻声叫了一下,莫名其妙地还不好意思起来。童千佳在旁边掩嘴轻笑,这让王一有些愣神,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聂小倩。
“哎呀,这两个丫头长得是越来越给力了,弟弟呀,你也赶紧崛起吧!”王一没来由地胡思乱想。
目前王一铺设的电话网规模有限,大致范围在营口,大石桥,海城,鞍山,盘锦,这一块三角形的区域内。不说其他,仅仅电话线内铜丝的花费,就已经是个让绝大多数人心境胆颤的数字。若是算上电话自动交换机,设立电话电报厅,人工成本……王一甚至不敢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将成本收回。
只是好处也是立竿见影的,基本上能做到村村通电话,一村三电话,整块区域的联系越发的紧密起来。
当然,这个过程得到好处的不仅仅是王一,许多配套设备王一就没有自己生产,而是交给了原本的粮油价格联盟。有钱大家赚,王一一向如此。
为此王一还特地与这帮人的后台代表见了面,经过协商最终都同意了王一的方案。由他们自己出钱出人,而王一出技术和培训,工厂都设在营口与海城之间一片所谓的技术开发区内。同时他们还答应了王一三个附加条件:第一就是技术保密联盟,技术所有权归王一所有,他们只有使用权,大商有权利派驻技术监督。第二个,产品质量,专属供应商评级制度,简单说就是不合格的产品不要,总是不合格,那你就关门走人吧。第三个,规定员工的最低工资,最长单周劳动时间,加班费,还有假期。本来这条争议最大,不过再王一讲述了所谓消费概念后,价格联盟决定姑且一试。
如果你卖的东西,连你自己的员工都买不起,那谁还来买呀?
世界电话电报公司的建立算是勉强把奉天西南部这一小块区域与世界重新连接在一起。有些时候观念就像感情一样,一旦改变了,那就是变了,真正的覆水难收!
不过电话并不总是能打通的,这其中大部分时候都跟技术没有任何的关系,仅仅只是因为电话线被人给剪走了!
电话线里是铜丝,而大清又是个铜就是钱的地方。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电话线就是架在高杆上的一串串铜钱。
对清国老百姓的劣根性有着充分认识的王一,为了保证线路安全,毫不犹豫就把保险队的人数从原本的两千五百人直接加大到了六千的规模。
可即便这样,电话线被盗取的案件依然屡见不鲜,王一后来是下了狠心,只要是被抓住的盗线犯,只要犯罪事实成立,只要年龄超过十二岁,男子一律去鞍山挖矿,修路,修铁路。女子则以做工抵偿。至于孩子则强行收入大商附属小学,等待下一年开学,先进行学前教育。
说起大商附属小学,如今的规模甚至已经超过了八角台的人口数量。1877年的第二次招生,学生的报名人数一下增加到了三千一百人,也幸亏之前做了调研,不然学校根本无法容纳如此大规模的新生入学。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商名气日隆,百姓听了其中太多的财富神话。另一方面也是山西,河南,直隶,山东等地旱情的进一步加剧,导致向东北移民的穷百姓人数开始大幅上升,为省一口饭,不得已把孩子送进了学校。
正当王一和两个丫头摆弄着电话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