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60(1 / 1)
“中国制造”仍将是我们长久的竞争优势所在,但战略重点已非加工贸易、轻工业的低端制造,而是占领战略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航空航天业的高端。因此,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大、资金技术密集的先导产业不仅将决定中国工业拓展的范围、深度和效率,也将对启动新一轮增长、还对改变世界失衡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货币投放过多是当前不争的事实,但过剩的货币为何没有进入实业循环而流入资产领域?这就不仅仅与货币有关,而与实业产业衰退导致的空心化相关。回首2010,如果我们不梳理清在资产泡沫、流动性泛滥、不为调控所动的高房价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内在关联,这些矛盾是货币性的还是结构性的,折射出中国宏观经济怎样的深层次矛盾等问题,那么面对诸多“两难”,就很可能“盲人摸象”,难以找到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泡沫经济往往与实业空心化如影随形。日本“二十年增长型衰退”、亚洲金融危机,乃至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南欧五国”等一系列危机的形成,其背后都有经济泡沫化和经济空心化的踪影。“广场协定”之后,在西方贸易壁垒和汇率升值的严厉压制下,日本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内销还是出口,制造业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严重侵蚀了企业利润,落入了所谓的“三明治陷阱(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两头受挤压)”。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在经济转型期追求GDP高速增长的思维惯性,在发展过程中忽略了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风险,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日本土地资产总额达2389万亿日元,比1985年末增大1.4倍,所增大的1385万亿日元相当于当时GDP的三倍。资本在高利润驱使下,大举投资日本股市和楼市,急速吹大房地产经济泡沫直至导致经济失控。
而至今仍在持续发酵的美国金融危机,正是美国经济长期空心化所埋下的恶果。当前美国的生产结构是,以金融及相关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远大于一、二产业;而在价值结构上,金融资产不断膨胀,金融衍生产品是GDP的7倍,金融、房地产服务业创造的产值占美国GDP的比例由20世纪50年代的11.4%上升到2007年的20.66%。美国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则从1990年的24%下降到2007年的11.6%。而今,无论美国如何进行货币刺激政策,实体经济仍是一蹶不振。值得警惕的是,中国当前也面临着经济泡沫化和实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和巨大挑战。30多年来中国长期持续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要素红利、市场化改革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的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