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假面人:内向紧锁沟通之门 (2)(2 / 3)

加入书签

孤僻的人就是索居,对他人怀有厌烦、戒备和鄙视的心理;凡事与己无关、漠不关心,一副自我禁锢的样子;如果与人交往,也会缺少热情和活力,显得漫不经心、敷衍了事。有时看上去似乎也较活跃,但常给人一种做作的感觉,仿佛有点神经质,因而人都不愿主动与之交往,不得不与之相处时,也会有如坐针毡之感。

孤僻是一种人格表现缺陷,尽管自视甚高,常显出一副瞧不起人的样子,但内心虚弱,害怕被人刺伤,因而不愿与人交往,在不得不与人交际时,也显得行为怪僻、奇特和做作,常会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一些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现象也会被贴上不怀好意的标签。

范为宜是南晋高中的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为人和善。然而,这样一位拥有光明前途的好学生,却因犯罪被判入狱,葬送了大好青春。

范为宜本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但这种幸福随着他父亲的不幸去世而消逝了。伤心的母亲不得不为了生活终日奔波,很少顾及孩子。范为宜每天放学回到家,就被一种悲伤、清冷与寂寞的氛围所笼罩,他渴望一个倾听者,渴望能得到别人的关怀,然而这些都已成了奢想。于是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很少和同学说话。

终于,精神快要崩溃的范为宜向班里一位男同学林伟倾诉内心苦水,原以为会博得对方的同情与安慰。可是事实不是他想的那样,林伟当时由于学生会临时有事,不得不中断他的话,先离开了。后来林伟觉得很对不起他,如果能发动同学来帮他摆脱困境就更好了,于是他把情况向其他同学说明。范为宜知道后,反而认为林伟太侮辱人,当时不听他把话说完就走,现在又是到处散播,实在让他忍无可忍……于是,一天夜晚,范为宜叫上几个人围殴打林伟,导致林伟当场气绝。范为宜最终也受到法律的制裁。

当孤僻的人不受别人理睬而不得不独处时,常会有失落感和自尊心受伤感,这时就会显得更加孤僻而不愿与人交往;当与别人交往而当众受到讥讽、嘲笑、侮弄和指责时,常会产生神经过敏,以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这时就会闷声不响、郁郁寡欢,或者恼怒异常、撒手离去;当遇到各种挫折时,常会产生虚弱感和自卑感而心灰意冷,这时就会自我孤立起来,闭门谢客。如果这些情景不明显或不存在,尽管时不时也会流露出孤僻征兆,但一般未必有明显的自我感觉。

一个好心换来一件命案,在孤僻者精神崩溃的悬崖边行走,别人深感后怕。离开了群体的保护,人显得那么彷徨和无助。这时候如果想去帮助他,可能你会让他的人生重新焕发光芒,也有可能一时不慎把自己搭进去。

老天就是不公

“老天真是不公,怎么就让我投胎在贫穷人家,有的人怎么就一生下来就当公子哥?”一些生活困难的学生有着这样的想法,他们嘴上不说,心里百般抱怨。他们认为生活没有给予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的机会。其他同学除了学习,就是玩乐,而他们除了紧张地学习,还得为学费、为养活自己操心、奔波。他们认为出身的不平等造成了机会的不平等,他们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慨,对自己境遇的不满,甚至对周围人充满了敌视。

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原因,一些学生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当别人接到父母的汇款时,自己却为背负的沉重助学贷款而叹息;当别人穿着时尚服装时,自己却总是担心被别人笑话“土气”;当别人过生日大方地请客时,自己却时常为节省一顿菜钱而精心算计;当别人天南地北侃侃而谈时,自己却因插不上嘴而自怨自艾:同样在一个社会里,同样是一个学校里的学生,为什么老天如此不公?

很多尚未工作的青少年因贫穷而自卑、委屈,为自己是生活困难而羞耻,进而生怨,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怨恨社会。他们表面上显得很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很脆弱、很自卑。他们往往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或者是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粟复是上海某大学一年级学生,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农家,父母靠饲养家畜维持生计,并供养他读书。粟复说:“很难能赚上多少,鸡蛋一斤也就两块多,顾客还要压价。”高中时代他一直深感自卑,“我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是农民,在人面前都说自己从城市来的。有段时间,我甚至仇视我的家庭。”他为了和同学们一样,拥有一台自己的电脑,铤而走险,去学校的机房偷盗;看到学校旁边富人的别墅,半夜爬墙出去砸烂人家的窗子。两个案件过后,他就被学校开除了。

很多生活困难的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甚至产生仇视财富、仇恨社会的心理。这种心理使这些同学无心读书,厌倦大学生活,严重地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及社会稳定。他们喜欢把自己伪装得很强大,不让别人看不起,用一个空虚的套子将孱弱的内心包装得不留缝隙;看到富人,一脸的不屑,背后却想着凭什么他们就有那样的生活,而自己却要在底层摸爬滚打。其实他们非常想逃脱现状,像有钱人那样衣食无忧,走起路来闲庭信步,站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