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好猜疑的人:这个世界上,只相信怀疑 (4)(1 / 3)
凡事如果拿到桌面上,公开地、坦率地说清楚,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回避的态度、忍气吞声的做法,只会使真相笼罩在一层迷雾中,加深上级对你的误解,加大双方的隔阂。所以应当敢于正视面临的困境,努力想办法摆脱被动局面。
3变被动为主动
如果确切无疑地知道了领导已经在猜疑你,你可以在领导没找你之前先找他,把一切实情坦然相告,这样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另外,为了制止献谗者继续造谣生事,应当凛然正色地找到这位当事人,以暗示的口气给其以必要的警告。
既要让领导认清事实,澄清自己的冤屈,也要使好猜疑的领导身边少一些进谗言之人。这些都归结于面对别人猜疑的态度:主动出击。
三思后行释猜疑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从袁绍的图书案卷中,捡出一束书信,都是曹操手下的人写给袁绍的投降书。当时有人向曹操建议,严肃追查此事,凡写了黑信的人,统统抓起来杀掉。曹操不同意这样做,并下令将这些密信付之一炬。曹操为了团结安定军心,没有弑杀叛变者,而是以大局为重,消除部下余虑,很好地化解了猜疑。古往今来,有不少例子都告诉我们在猜疑面前,除了主动的态度外,更要三思而行。
吕后采取萧何的谋略,杀死了韩信。汉高祖听到这个消息后,从前线派使者还朝,封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俸禄,还命令五百士卒和一名都尉做他的护卫。在朝的官员都向萧何表示祝贺,只有陈平表示忧虑,说:“大祸恐怕从现在开始了。皇上在外面作战,您在朝内守卫国家,您没有任何像前线那样的危险,而皇上却要加您俸禄和护卫,这不是宠爱您。如今,淮阴侯刚反,恐怕皇上有怀疑您的心理。我希望您能辞让封赏而不受,把所有的家财都拿去帮助军队。”萧何听从了陈平的话,高祖刘邦十分喜悦。
西汉时,大将军卫青出兵去定襄作战。苏建、赵信和三千多骑兵与敌军单于的部队遭遇。苦战一整天,军士差不多都阵亡了。赵信投降了单于,苏建一个人逃回来找到卫青。
这时,任议郎职务的周霸对卫青说:“大将军从出征到现在,从未斩过副将。像苏建这样弃军而逃的人,应该被斩首。这样,可以振奋您的军威。”军中有个长史说:“不能这样做,苏建仅以几千人的兵力,和几万胡兵奋战了一整天,士兵没有投降,全部战死。如今,他死里逃生,反而遭斩,这是告诉将士以后战败谁也不要回来。我以为,不应该杀他呀!”卫青说:“我卫青以诚心诚意来对待他,让他待罪在部队,我不怕他损我的军威。而周霸让我杀掉苏建来振奋军威,这很不符合我的心意。即使是部将得罪该斩,以我的职位也不敢自己说了算,毕竟是在国门之外杀人呐!等回师把他交给皇上自己处理吧!这样,可以教育臣子不要专权独断,不也很好吗?”于是,把苏建囚禁了送到京城,天子果然赦免了他的罪。
常言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卫青把处置副将一事交给武帝处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判断后决定的。卫青执掌重兵,一旦过于独立行事,必将引起武帝的怀疑。因此为避开皇上的猜忌,卫青没有冲动行事。
猜疑过度的人,他们的理由多是需要时间来提供佐证,他们无不认真捕捉战机,对目标的行动每一步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果不谨慎行事,只能是给他们口实,印证猜疑,长此以往,疑者更疑。敏感的神经,尖锐的眼光……防他们不可不慎重行事。
利用狐疑化危局
多疑者相遇,纠合在一起,难成大事。如果对手或敌人是一群多疑者的集合,何不利用他们的相互不信任,为自己赢得胜利呢?
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手之间为了共同的敌人会结成联盟,但联盟并非很牢固,甚至是脆弱的。通过同盟势力来打击政敌,这是政治斗争中常有的现象。面对政敌的同盟,利用对手的互不信任,制造混乱。这样,既可削弱对手的力量,又可扩大自己的同盟,同时还有可能形成各个击破的态势。竞争者能得到盟友的相助,这是竞争者比较满意的结果;竞争者能得到盟友相助,并能造成对手同盟之间的相互残杀,这是竞争者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
楚汉战争时,项羽与刘邦之间争斗不息。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战争初期以西楚霸王的名义号令诸侯,兵多将广,更兼善战,处于优势地位。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虽勇不及项羽,地不如楚多,但他能采纳部下建议,分化项羽同盟,故常能败而复振,逐渐化劣势为优势。
公元前205年,刘邦趁项羽东征田齐之时,率兵五十六万伐楚,一举攻克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项羽得知,亲率精兵三万回援,连续作战,收复彭城,驱赶汉军,竟连连斩获汉军二十万。刘邦慌忙逃窜,在途中竟将子女推下战车,老父也被项羽俘虏。刘邦逃至荥阳,所幸靠萧何等征发关中老弱全数赶来,方才稳住阵脚。
刘邦一面用陈平的离间计来离间项羽唯一的谋士范增,一面听从张良的计谋,趁项羽同盟九江王英布、魏相国彭越与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