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红眼病:狭窄心胸装满自卑与失落 (4)(1 / 3)
清王朝的开国元勋范文程,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福临四朝元老,在清初政治舞台上活动了50年,对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韬光养晦,求得自保。范文程所活动的那个时期,民族矛盾异常复杂尖锐。在后金和清统治阶层,一直存在着对汉人的疑忌和歧视。范文程身为汉人,又是大臣,在这种微妙环境里,处境自然十分险峻。一方面,他要忠于清廷,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他又要小心谨慎,在内部权力倾轧中保存自己。因此,他虽然深得清朝最高统治者的赏识,官至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但他仍为人谦和,处处小心。他曾受命“监修太宗实录”时,知道自己一生所进奏章多关系到重大的决策问题,为避免“功高震主”,便把他草拟的奏章大部焚烧不留,而在实录中所记下的,不足十分之一。后来,他“辟东皋为别业,稍构亭馆,植卉木,引亲故,徜徉其中,时以诗书骑射课子弟,性廉慎好施与”,度过安详的晚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古往今来,确实有不少智者、仁人,因为其才能出众、技艺超群、行为脱俗,招来别人的嫉妒、诬陷,甚至丢了性命。于是,韬光养晦就成为一些智者仁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处世安身的应变策略。
三国时期曹操的著名谋士荀攸,辅佐曹操南征北战、建立功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朝20余年,就在于他能谨以安身,避招风雨。曹操曾这样说荀攸:“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对曹操、对同僚,却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有人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袁绍冀州的情况,他却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他为曹“前后凡划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他与曹操相处20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他也没有在一处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荀攸死后,曹操对他高度评价:“孤与荀公达周游20余年,无毫毛可非者。”所有这些,都是源自他善于不招风雨,谦逊为人。
韬光养晦并非消极的策略,它并不是一味忍让,什么都不做,任人欺负啥也不说。而是通过少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对于一些谋士来说,运用避招风雨的策略,不仅可以保命安身,还可以求得一个好的终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千古良辅张良,在功成名就时,汉高祖让其择齐地3万户为封邑。那时,连年战争,人口锐减,粮食奇缺。齐地素以富饶著称,对于立国不久、困难重重的汉朝来说,齐地的3万户是个极为丰厚的食禄。然而,张良却宛然谢绝了刘邦的厚赐,只选了个万户左右的留县,受封为“留侯”。张良置荣利而淡之,行“避招风雨”术,其明哲保身的用心,可谓良苦。
一朵花再美,失去了叶的呵护,只是意味着瞬间的荣耀。其再之于养晦,如花之于叶,若不能避招风雨,优秀强大也将转瞬凋零。
与嫉妒心强的人适当沟通
防红眼病的时候,我们除了让自己不出风头的同时,还要善于和有嫉妒心的人和睦相处。
消除嫉妒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你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同事的嫉妒也往往会随之而来。如果处理不当,也经常会给你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为缺乏相互间的了解、交流而产生嫉妒是常发生的,在适当的场合,可以通过说服和交流的方式来化解,否则,隔阂越大误会越来越深,以致严重干扰和破坏人际关系的正常交往。在说服时要注意心平气和,也要做好多次才能说服的准备。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嫉妒者采取鼓励的方式来消除对方的嫉妒。因为嫉妒是在处于劣势时产生的心理失落和不平衡。对方虽表面气壮如牛,但内心是空虚的,且隐含着一种悲观情绪。
对嫉妒者采取交流和沟通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对方的长处,强化他的信心,转变他的错误想法,而且还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认真对待嫉妒者,引导他们让彼此间的关系趋向良性的竞争,告别不公平的比拼。
如果你发现你的同事突然一改常态,不再对你友好,事事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处处给你设难题刁难你,出你的洋相,看你的笑话,你就得当心了,这些信息向你传送了一个危险信号:同事在排挤你。
被同事排挤,必然有其原因。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嫉妒引起:近来升级连连招来同事妒忌,所以群起排挤你;你刚到本单位上班,你有着令人羡慕的优越条件,包括高学历、有背景、相貌出众,这些都有可能让同事妒忌等等。
所谓“不招人妒是庸才”,能招人妒忌也不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