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这是我们的时代 (1)(1 / 2)
——“重振美国”主题演讲
2006年6月14日
(华盛顿特区)在由左翼“美国未来运动联盟”发起的“重振美国”大会上,巴拉克·奥巴马发表了此篇演讲。
“这是我们的时代。一个在历史上浓墨重彩的时代,一个抒写美国传奇新篇章的时代。我们要为子孙后代开创一个比我们成长的年代更加自由、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更加公正的国度。”
亲爱的朋友们,如今,我们走到了美国历史的十字路口。
当前,人们对未来的忧虑之声,充斥于市政大厅、咖啡馆和街头的各个角落,人们不知道自己的国家将会走向何方。每当谈及战争、卡特里娜飓风、医疗保障或是彼此的工作时,人们总会说,是到必须变革的时候了!
现在,很多人依旧相信我们的国家无所不能——只是觉得政府领导无方;很多人依然心怀伟大梦想——只是感觉领导人早已将其忘却。
我还记得第一次竞选州参议员的场景——那是我第一次参加选举。参议院有席位空出后,一些朋友问我,是否愿意参加竞选。我考虑了一下,然后做了两件每个聪明人在面对棘手问题时都会做的事:首先,我向上帝祈祷,然后,我请教了我的夫人。
征求过这些重要的人的意见后,我决定竞选参议员。像所有候选人一样,我决定向所有愿意倾听我的人表露心声。
无论在糕点义卖场还是在街边理发店,只要发现角落中有人,我就会停下车来发放手册。
然而无论在哪儿人们总会问我这样两个问题:“你叫巴拉克·奥巴马?怎么起了个这么有趣的名字呢?”由于人们很难叫准发音,所以经常会喊我“阿拉巴马”甚至是“噢,妈妈”,我只好解释说我的名字源于来自肯尼亚的父亲。
人们还会问:“你是个不错的小伙子。看吧,你在法学院教书,担任民权律师,还组织选民登记,又是个顾家的男人——真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趟政治这滩浑水呢?”
我看得出来,这个问题恰恰体现出了人们对当今公众生活所持的消极态度。尽管出于公民义务,人们会定期参加公共活动,但大家对政府并不抱有信心,不相信政府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
所以,我对这些冷言冷语深表理解。可是,每当我有这样的想法时,就会想起那件发生在参议员竞选前夕的事。
那天晚上我们在芝加哥南部——当时我正住在那里——召开过一次大规模的集会。集会进行到一半时,一个人走过来说:“有个女人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说是想见你,想和你握握手,再拍张照片作纪念。”
我说好啊,于是我见到了她,并交谈起来。
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位叫玛格丽特·刘易斯的老人竟然生于1899年,已经105岁了。
想想看,一位孱弱的105岁的非洲裔老人,因为相信自己的声音至关重要,便不远千里赶到会场。从此之后,我的脑海中便常常浮现出她所经历的人生画面。
我会想起,她出生在一个没有汽车和飞机的年代;一个黑人被种族隔离的阴云所笼罩,在名义上享有自由,现实中却依然饱受奴役的年代;一个黑人常常被处以私刑,却很难有机会参与选举的年代。
我会想起,她是怎样亲历了一战、大萧条和二战;又是怎样看到自己的亲人们从战场上荣归故里后,还是只能坐在汽车的尾部。
我会想到,她是如何目睹了妇女们赢得选举权,又是如何看到罗斯福总统通过《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将几百万人送入大学,以及如何通过社会保障计划帮助人们摆脱贫困;我会想到,她是如何见证了工会的兴起和中产阶级的繁盛,又是如何看到了移民者们远渡重洋,来这里寻找叫做美利坚的梦想国度。
她对我们的国家充满信心。看到周围的世界日新月异,老人相信,总有一天,她也会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终于民权运动让她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想:“属于我的时代就要到了”。
民权运动中,她看到了妇女们——既有洗了一天衣服的清洗工,也有带了一天孩子的保姆——下班后仍宁可走路回家,也不愿意搭乘公交,她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用自身的行动去追求自由;她看到了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年轻人因为相同的信念,搭车来到密西西比州和亚拉巴马州进行选民登记;她看到了四个小女孩在主日学校被杀后,在全国掀起的运动浪潮。
最后,她看到了《民权法案》和《选举权法案》的通过。
她永远不会忘记人们第一次排队投票的场景——老人自己也在排队的人群中。此后,她投票参与了每一次选举,因为她相信,在她所经历的三个世纪里,有足够的事实证明:没有什么困难是战胜不了的,没有什么不公平是难以消除的,也没有什么梦想对于美国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她相信,平等不是某些人的特权,机会并非幸运者的专利,自由更不是只被少数人享有的专属品。
她知道,在美国历史上,每当我们看似放弃希望或为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