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爱命如钱--人生是个投资组合(1)(1 / 2)
我们的生活都是自己创造的,我们的生活是我们个人行动的结果,而不是我们自身条件的产物。如果我们认真学习做对某些事情,我们就可以成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 史蒂芬·柯维
要是你先确立目的地的话,你最后会来到你不想去的地方。
--美国著名棒球运动员 约吉·贝拉
爱钱如命的人,生活是颠倒的。英语里有个形象的说法,叫“把马车放在马的前面”,后果如何,毋庸多说。
但要是我们爱命如钱呢?
人生被比喻成很多东西。传统的比喻有舞台、酱缸、一场梦等,大多比较有哲学气息,深沉得很。互联网上最新流传人生如茶几说,“充满了杯具(悲剧)和餐具(惨剧)”,看似幽默,充满了时代气息,其实也很黑色很沉重。
这里我们讲的“爱命如钱”指的是把人生看成一个投资组合。这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为论理财乱贴标签”--且听我把投资组合管理与经营人生的相通之处慢慢道来。
投资组合管理和经营人生都像参加“开放式”考试:考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考试是毫无章法、随心所欲的。面对这样的“考试”,你最后得分的高低和你是否能够有纪律、持续地遵循某些原则有相当大的关系。
投资组合管理是什么?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但是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才合适呢?什么样的鸡蛋放在什么样的篮子里呢?好像就没有现成答案了。投资组合管理就是琢磨用怎样的篮子装鸡蛋,让你的鸡蛋成功地孵出小鸡,然后再生出更多的鸡蛋,然后再孵出更多的小鸡……
斯坦福大学的哈里·马科维茨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把这个篮子鸡蛋之道“提炼”成数学模型,开创了投资组合管理理论的先河。他后来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学现代金融理论的人念的第一本经必是他的投资组合理论。这个理论的用处不是让你投资百发百中,只赚不赔。这个理论最深远的影响是它对投资管理的观念进行了一场革命。在马科维茨之前,“投资组合”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人们对投资的评估是孤立的,认为高回报投???多多益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流行的“nifty-fifty”(50种最绩优股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胆子小的就全部买国债,胆子大的就到股市上去冒冒风险,就是没有人玩组合。但是马科维茨发现,有些资产种类的市场表现相关性很强,有的正相关--就是要跌一起跌,要涨一起涨。有的则负相关或毫不相关--就是你跌我涨,或者相互八竿子打不着。假如你投资在呈正相关的资产类别上,你的投资过程就会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波动性很高。相反,假如你投资在呈负相关或不相关的资产类别上,你的投资过程就可以东边不亮西边亮,总体平稳。
因为有这些(非)相关性关系的存在,针对于每一个投资人不同的风险口味,我们都可以设计一个效益最高的投资组合。假如以风险承受度为横轴,以回报率为纵轴,我们可以画出一条“最有效益投资曲线”。这条曲线的右下方是“梦魇区”,表示你承受高风险,却远远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条曲线的左上方是“桃花源”,表示你得到的回报远远高过你的付出。而投资组合管理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靠近这条曲线。
图3-1 最有效益投资曲线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马科维茨用数学公式把“午餐”的价格--波动性这个风险因素,透明化了,并且指出利用各类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可以控制波动性风险,从而大大提高了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从此以后,投资人和投机人开始分道扬镳。真正的投资人,投资之前对投资目标和风险喜好进行清醒的评估,同时盘点好资产负债状况和现金流需要,然后科学地选择和组合资产类别,即在“最有效益投资曲线”上找到符合自己的位置,并配以严格的风险控制标准和手段。在发达国家,今天盛鸡蛋的篮子不再是简单的股票、债券、现金,而是能有效分散风险的多类资产投资组合。衡量投资绩效时注重风险投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成为投资决策和评估的焦点。
人生也是个投资组合
那么人生又怎样和投资组合管理产生联系呢?
人生就是经营生活的过程。正如投资人总是希望自己的投资组合的价值一路上涨,每个人也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从生活中收获越来越多自己想要的东西,让自己的每一个时刻的资产负债表都“固若金汤”,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生活有很多层面(财女公司资产负债表上概括总结了几大类),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在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是对生活的投资。你选择某种职业,期待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丰厚收入和个人成就感,就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投资;你选择爱人,付出感情,期待他能够和你天长地久,就是对自己的爱情婚姻投资;你为培养孩子投入精力和财力,期待他们长大后成龙成凤,就是在为下一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