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历代名医与养生 (4)(1 / 3)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南阳人民还为他修建了“医圣祠”,并修建了“张仲景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奠定中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学家。
张仲景的“扶正祛邪”养生论
张仲景是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也是一位养生学家,他在《黄帝内经》保养元气、预防疾病的理论指导下,利用药疗、食疗、体疗、针疗等方法来扶正祛邪,促进康复,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归纳来看,他的养生之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1.顺其自然,相时而动。
《金匮要略》第一篇就指出:“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水能浮舟,亦能复舟”。天时“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
张仲景很重视天人相应的自然观,其顺时气养天和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
2.外避六淫,内养正气。
张仲景在养生上有养慎之说,其核心就是外避六淫,内养正气。具体方法是多方面的,张仲景提倡清心寡欲、节制房事、调节饮食、按摩针灸、气功导引、谨防外邪、本分守法等,并提出预防为主的思想。《金匮要略》中记载:“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五味调和,趋利避害。
张仲景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这说明饮食养生的科学化、合理化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金匮要略》对一些禽、兽、鱼、虫、果实、菜谷诸般禁忌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4.孕妇生产要保健。
张仲景重视孕妇的保养,也重视胎儿的生长发育,强调妇儿并康。提倡优生优育,如果出现不良情况,则应果断终止妊娠,以免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或形成怪胎。他在《金匮要略》中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
5.防微杜渐治未病。
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曾抨击那些不注重摄养身体的人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至于养生大法,他非常重视“治未病”。他在《金匮要略》开篇第一句就直陈“上工治未病,何也?”接着他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阐述了预防疾病的方法。
人是能动的顺从大自然的变化,还是被动的接受大自然的约束,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张仲景认为人的能动性应当占主导地位。他形象地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人怎样才能像轻舟那样自由地在水上遨游呢?他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与《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是一致的。而保持身心健康或防治疾病恶化的关键在于“养慎”。所谓“养慎”,就是内养正气,外御病邪。他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张仲景防重于治的养生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张仲景把“导引吐纳”放在首位。导引是以肢体运动、自摩自捏、伸缩手足为特点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庄子?刻意篇》说是“吐故纳新”,实际上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祛病方法,类似现行的气功。
“导引吐纳”就是防病抗老的运动,它简便易行,而且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人们乐于接受。从现代医学理论来看,这些运动主要是通过刺激神经末稍,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和组织间的代谢过程,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加强肌肉纤维的活动能力,最后使整体机能逐步得到改善。
另外,张仲景还善于用针灸来防止疾病的传变。例如当太阳病“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又如太阳病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6.重视食物的调养。
张仲景非常重视食物的疗养作用。张仲景的方子有不少食品药物,如生姜、大枣、小麦、大麦、粳米、薏苡仁、赤小豆、鸡子黄、山药、百合、蜂蜜、饴糖、羊肉、酒等。这些食物对五脏具有不同程度的补养作用,特别是对脾胃的调养功能尤著。但饮食须有节制,应当注意卫生,以及相宜、禁忌等。张仲景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由与病相宜,由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
他在《金匮要略》中汇集了有关禽兽鱼虫、果实菜谷与饮食禁忌的经验。例如饮酒过度可致“酒疸”,“饪之邪”可引起宿食。大凡“秽饭馁肉臭鱼”、“六畜自死”、“果子落地经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