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下乡(上)(1 / 2)

加入书签

张志和看着眼前的老道,他也是白莲教的人,但跟之前丢给他文书的福建人不一样,他是山东来的白莲教。

也就是从万历后期一直席卷到天启四年的徐鸿儒起义的旧部。

张志和是很清楚,眼前这个老道士能从山东的剿匪之中,安然全身而退,并且趁乱积聚了大量的钱粮、地产,这种人很可怕。

老道士睨了他一眼,笑吟吟:“你不是不知道怎么解,只是想看老夫对王三是什么态度。老实说,若不是我最近呆在河南,准备看看河南情况,只怕你小子也不会送信来唤我一声师叔。”

张志和没有说话,只是看着老道士。

老道士没有得到回答,对他冒犯的眼神也不恼,先喝了口汤,然后笑吟吟的说:“他这一套修改出来的科举,表面上来看,好像和明初、乃至元代的儒户,好像没有什么不同,但却给下边开出来的操作空间太大了。

审核审核,谁来审核?

什么衙门需要什么吏员,从现在开始,要进行分化了,而分化代表了某一个体系的官职,只能在某一个体系内流转,可以说除非基层选调,否则一旦上了六品官的位置,你就很难随便的腾挪。

但这需要时间。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把后门给各方势力留好了,也给自己弄好了。

谁能握住公考的审核,谁家的子弟,就能先一步进入成为吏员。

但成为吏员之后,想要往上,就要靠能耐和家世了。

草创阶段,是普通百姓最大的机会,但之后呢?”

“可是……这么做的话,会不会影响国运?”张志和狐疑的看着自己这个道士师叔。

他原本准备带着自己这个师叔,去忽悠王三,说眼前的道士,能够帮助王三化解三劫,从而壮大自己在大同军内部的势力。

在张志和的观察中,或许等待新顺国的三劫之一,就是冗官,王三的一套制度搞下来,就是专门往这一条路狂奔的。

但眼前这位,可不好糊弄。

老道士闻言撇撇嘴道:“你怕不是蠢蛋?你不都说了,这小子很自负,他设立的制度,他能看不出来里头的猫腻?

这些吏员终究是小事,他们爬不上来,也没事,只要能保证他们爬到四品官,稳住基本盘,中枢这边再动动手,就能降低派系传承的动荡。

再说了,你真觉得他没有反制手段?学校、学历、学位的拆分,就是他的最大手段。

这小子细化了科举考试的科目,还把科举和公考分拆,同时还强调了本业司的工作,你难道看不出来他在谋算什么吗?

之前都是八股、策论,现在他用明经、明算、策论三科来量化考试基础。

那你想想黄龙山学校里,他们是靠什么进行末位淘汰的?

只是单纯的优良选部?还是百分制学分排位比拼?

既然黄龙山那边能用,为什么公考这边不能用?

或许你的文章,会因为考官好恶,进而影响你的考学。

可分数量化之下一切都能客观。

别忘了,黄龙山那边的学校,数个考官同时点评一张,然后排除最上、最下,折中均分的方法,你猜能不能最大保证公正?

未来,三科顶不住天下人的时候,那就开辟成五科乃至六科。

只要科目够多,就能通过考试,筛选出另一批聪明脑袋。

而且,筛选出来的聪明脑袋,也会因为科目的增多,而变得博采众长。

品质或许不如现在明廷筛选出来的精英,但量多了,总会有更多拔尖的。

所以我才说,这小子心比朱元璋大。

朱元璋早年想要摆脱儒户掣肘的时候,都只能在科举基础上弄一个南北榜。

这小子,直接拉低科举门槛,然后推行官吏一体化,这样升迁的权限,可就捏在朝中高官之中。

只要王三能打出关中,那么他必然会第一时间被天下各省观望的宗族力量盯上。

谁也不想丧失对于朝廷中枢的影响力。

总之,在他手里,或许可能成,只要他能露出君临天下的气势,真的会有很多人投奔来。

不过话说回来,这小子真的是农人?就他现在露出来的一点手段,怎么看都不像是目不识丁的农人。”

张志和看自己这个师叔感慨的模样,不由得叹息一声:“真有这么邪乎?只是一套科举制度而已?”

“只是?”道士轻笑摇头,“你呀你呀,你是没有搞过官制,也没平衡过权利所以不懂。我之前跟徐鸿儒干的时候,可是见太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爆发的火拼了。

王三这里,权力交接的平滑,绝对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或许,从一开始他抛出《大同》,或者他从一开始就选择单独领兵规避主力,就在谋划这一切了。

如今的新顺国。

军队制度、土地分配制度弄好了,考试制度弄好了,甚至行政区划也弄好,你一直呆在这里,肯定没有察觉,澄城县和河南那边的差别。

反正在我看来,澄城县每天都在忙,士伍忙、百姓忙、官吏忙、商贾忙。

所有人都在赚钱,所有人都乐呵呵的。

而河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