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最终的打算(1 / 2)
郭伟强朝苏晨点点头,说:“其实是他想找你。”
“是他?”
苏晨微笑着说:“马总,是我来找您。”
马祖枫更加疑惑了:“年轻人,听老郭说,你秋天要去米国学电子工程,这跟我们的航空业差得太远了。你从宁城跑到淮海,到底有什么事情?”
虽然宁城到淮海只有大约三百公里的距离,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这段路程可真不算短。
苏晨笑着说:“马总,请您稍安勿躁,我的问题还没问完呢。”
尽管满腹疑问,马祖枫还是礼貌地回应:“好吧,有什么问题,你继续问吧。”
“马总师,您刚才提到的'bac 1-11',假如有机会的话,您觉得引进这架飞机合不合适呢?”
“当然合适,实际上,我们华夏早年曾与英国商讨过引进的事宜。”
“真的吗?”这个消息让在场的人都感到惊讶,连行业内的专家郭伟强也是头一次听说。
“这事儿有些复杂,背后的故事挺长的。”看到两人充满兴趣的眼神,马祖枫接着说:“如果你们感兴趣,我可以给你们讲讲这段历史。”
见两人点头,马祖枫便继续讲述起来。
“故事得追溯到1970年。那时,无论是‘北约’还是‘华约’,都对我们实施了禁运,导致我国的军用和民用运输机都非常落后。当时,不论是‘运七’还是‘运八’的研发都不顺利,空军还得依靠老式的‘运五’。”
苏晨回想起过去的一些经历,默默地点了点头。
苏晨疑惑地问:“马总师,您说的好像和‘bac 1-11’似乎没什么关系呀,它们不是竞争对手吗?”
马祖枫笑着回答:“小晨,别急,听我说完。我说过这里面有个曲折的过程。其实,自从1970年我们得到了‘三叉戟’之后,还意外获得了一项技术,你们猜是什么?”
苏晨和郭伟强相视一笑,同时答道:“斯贝发动机!“
马祖枫笑着说:“没错,就是‘斯贝’发动机。准确来说,我们拿到的是‘斯贝’航空发动机的民用非加力版,型号为k512。”
马祖枫接着说:“到了1975年,谈判终于有了结果,我们成功获得了‘斯贝’发动机的生产许可、全部的设计图纸,并且在人家的协助下建立了生产线,只不过我们购买的是军用加力版。”
苏晨惊讶地喊道:“马总,您竟然接触过这款飞机?”
马祖枫点头确认:“没错,我不仅接触了这款飞机,还参观了它的生产线,甚至一度接近代表我国将其购入!“听到这里,苏晨不禁再次惊呼,而平时总是冷静的郭伟强也显得十分震惊。
他惊讶地追问:“您差点代表华夏买下的,是整条生产线吗?”
马祖枫苦笑了一下,回答:“没错,是整条生产线,包括所有的技术图纸和质量控制文档。”
“那后来为什么没有成交呢?”
马祖枫叹了口气,语气中充满了遗憾:“因为在最关键的一年里,国家遇到了很多困难。”
房间里顿时陷入了沉默。
1976年,对华夏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国家失去了几位重要的领导人,还遭受了唐山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在这种情况下,购买一条民用飞机生产线显然不是最紧迫的任务。
稍作停顿后,马祖枫接着说:“计划就这样搁浅了。几年后,当我们再次考虑引进外国先进的喷气式客机生产线时,国际形势已经改变,米国伸出了合作的橄榄枝,随后我们就开始了与麦道公司的实质性谈判。老郭,你作为当时的参与者,应该很清楚这些。”
郭伟强点了点头:“是的,那段历史我已向小晨讲述过。”
“真是遗憾,我们错失了一个学习先进客机制造技术的好机会。”马祖枫再次感叹。
苏晨心里也有同样的感受,但他知道,在那个时期,类似这样的遗憾还有很多。比如之前斥巨资引进的“斯贝“发动机,最后也只是在仓库里闲置了多年。
他转而问了一个新的问题:“那么,马总,按您所说,这条‘bac 1-11’生产线,并不是他们不愿意出售的吧?”
“事实上,当年是‘不列颠宇航公司’通过‘罗尔斯·罗伊斯’找到我们的,他们积极推广后,我们才得知这款飞机。那时我们的信息来源有限,而国内使用的是‘三叉戟’,它的制造商霍克西德利还未合并到‘不列颠宇航公司’,反而是其主要竞争对手。”
苏晨接着问:“那当时为什么不选择‘三叉戟’呢?”
苏晨记得自己曾乘坐过‘三叉戟’从香江飞往魔都,体验还不错。
马祖枫解释说:“因为‘三叉戟’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都不如‘bac’系列。今年4月,桂琳发生的一起空难中,一架‘三叉戟’在飞往桂琳的途中坠毁,机上人员无一生还。而且,那次事故的原因至今未明。”
听到这里,苏晨想起了那次惨剧:4月26日,一架从广南飞往桂琳的航班,在接近目的地时失控,坠毁在阳朔附近,造成机上所有人遇难,其中大部分是香江游客,这起事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