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梁启超家族(1 / 2)
老阿姨红娘姐又上线了。
这一章聊聊耳熟能详的梁启超先生,他的子女非常棒,一门三院士。九子皆人中龙凤!
红娘姐贵州的朋友打趣说,梁先生的孩子优秀,只因为娶了贵阳女啊!
玩笑归玩笑,我们一起看看梁先生的两任妻子。
梁启超9个孩子要么毕业清华、北大等国内顶级名校,要么毕业哈佛大学、西点军校等世界知名学府。
他们不仅都是名校高材生,而且都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一番作为,无一庸才,成为梁启超家族传奇。
长女梁思顺,诗词学家。
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次子梁思永,考古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
三子梁思忠,北伐军将领,毕业于西点军校;
次女梁思庄,图书馆学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
四子梁思达,经济学家,毕业于南开大学;
三女梁思懿,社会活动家,毕业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
四女梁思宁,新四军战士,陈毅元帅部下,毕业于南开大学;
五子梁思礼,火箭专家,毕业于普渡大学;
其中,梁思成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梁思永带头发掘了龙山文化遗址,是我国近代考古学奠基人;
梁思礼参与设计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是我国导弹控制系统的创始人。
三人均为中科院院士。
可谓是: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栋梁。
梁启超家族兴旺发达的秘密是什么呢?家和万事兴,一个成功家族的背后少不了一位不平凡的母亲,红姐带着读者朋友一起,来看看那些梁启超家族背后的那些女人吧!
梁启超的首任夫人李蕙仙(籍贯贵阳)。这个女人是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女子,她出身名门官宦大族,清朝顺天府尹李朝仪的女儿,又是清末著名维新大臣李端棻的堂妹。
1889年秋,礼部尚书李端棻在广东广州举行乡试,17岁的梁启超参试,他的文章立意新颖,“熔金铸史”的文笔受到李端棻的赏识而中举,榜上排名第八,之后李端棻做主把自己堂妹许配给才貌双全的小伙子梁启超为妻。
1891年,19岁的梁启超与23岁的李蕙仙结婚。
梁家是个寒素的“耕读家庭”,世代既耕且读,几亩薄田,祖父、父亲也教书维持生计,乡绅世家与京城名门李家不可同日而语。
完婚后,梁启超夫妇始终恩爱如初,一度在学术界传为佳话。
李蕙仙是一个典型的旧式贤妻良母,她虽是大家闺秀,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她,意志坚定,为人善良。
结婚第二年,她甘愿从京城来到梁启超乡下老家生活,彼时梁启超生母已去世,主持家政的是梁启超继母,婆婆仅比李蕙仙大2岁。因为梁夫人能吃苦,生活上她亲自挑水、舂米、煮饭,待人真诚,她和这个大自己两岁的婆婆居然相处极其融洽。之后,李蕙仙为了丈夫能有钱买书,她还变卖了自己的首饰嫁妆。
不仅持家有道,李蕙仙还陪着丈夫走南闯北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1896年,李端棻在北京疏请建立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梁启超则带着妻子李蕙仙来到上海,合办《时务报》,建立上海女子学堂,李蕙仙担任校长。
1896年后期,维新变法,光绪帝看好梁启超,无奈语言不通,对话基本靠猜。李蕙仙回家后,一句一句教他普通话,在妻子的帮助下,梁启超终于通了国语,这为他后来到处演讲授课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没有李蕙仙,或许就没有梁启超了。
1898年,年轻的戊戌变法“夭折”了,当时梁启超和老师康有为逃亡日本,李蕙仙带着女儿思顺及公婆家属去澳门避难。
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她知道自己的一个表情就可能影响到家人,所以她从不表现出一分失落难过。真是奇女人,做名人的妻子又多不容易啊!
1898年9月15日的家信中,梁启超说:“南海师来,得详闻家中近状,并闻卿慷慨从容,辞色不变,绝无怨言,且有壮语。闻之喜慰敬服,斯真不愧为任公闺中良友矣。”
当时李蕙仙在极艰险困难的情况下,代替梁启超服侍老人,抚养幼女,使梁启超很感动,信中不断地表露了感激之情和敬佩之心。
李蕙仙还富有同情心,是一位非常仗义的女子。
1899年,梁启超接她们母女去日本时,李蕙仙还带去娘家的亲戚和小孩,并一直抚养接济他们。
从日本回国后,住在天津时,也抚养了很多梁家和李家亲戚的孩子,如七公梁启雄(梁启超的小弟弟)和三姑婆(梁启超的妹妹)都是由李蕙仙接济上学,并长年住在梁启超家。后来,七公梁启雄成为著名的哲学家,对荀子有较深的研究。
李蕙仙的侄女李福曼是十四舅外公的女儿,11岁时就到梁启超家,读天津中西女中8年,又读燕京大学4年全部都由梁启超、李蕙仙资助,后来她嫁给梁思永。
夫人李蕙仙的这种既贤且能,使梁启超无后顾之忧,从没有为家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