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 / 9)
代徐闻多次修缮贵生书院,并订立了《院规条》,还拨出学田九十六石作为会科经费,可见汤学已经深入徐闻人心。后来,汤显祖病逝的消息传至徐闻,徐闻县兴建了“汤公祠”,以此表达当地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
徐闻县
“汤公的关照,吾等一直铭记在心。”徐闻学子热泪盈眶,“来日吾等定不负汤公教诲,为大明百姓请命,做大明的直臣、良臣!”
-
汉
“办学院?倒是个不错的法子。”刘彻提笔在绢布上圈圈点点,“这个科举已经提过好几次了,余姚的王守仁、苏州的唐寅、临川的汤显祖都参加过,应该是一种大范围的人才选拔模式,目前已知有会试、殿试,殿试后称进士,举人……还须再看看,说不定会试之前还有什么考核……”
不过最大的问题是——支撑如此大规模考核的,是什么?
刘彻百思不得其解。
【再之后,汤显祖内迁浙江遂昌知县。此前,遂昌一直因穷山薄水、虎害猖獗而导致生产落后、赋寡民稀、流民滋生,汤显祖到任后组织村民壮丁,亲自带队上山打虎,他们先后杀虎十七只,彻底消除了虎患。
汤显祖把百姓果腹、安定生产视作头等大事,他劝课农桑,每逢立春时节,都会作为“带头大哥”亲自扶犁绕春场一周,行耕籍礼;同时备办花酒,与当地百姓“把酒话农桑”。五年间,遂昌生产安定,社会和谐,获“仙县”之称,汤显祖被誉为“仙令”。
他重教兴学,为遂昌修建了历史上的第一座书院和第一个公立图书馆,并拿出了例归知县所有的讼费及相关款项,用于设施的修缮和对清寒学生的补贴。闲暇之时,他还以县令之身份兼学长之职,与众学子一道讲课问学,并亲手为生员批改文章。自此,遂昌习礼尚文的传统日益浓厚,士气民风为之大振。
他轻刑宽狱,去钳剭,罢桁杨。嗯,这里还涉及到两件比较传奇的事——“除夕遣囚”和“纵囚观灯”:除夕之夜,汤显祖让狱中囚犯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三天后,囚犯全部自行回狱服刑,无一人逃脱;元宵节,他组织囚犯到城北河桥上观赏花灯,与民同乐,事后,囚犯依然自行回到了狱中。我想,这大概就是汤显祖独有的温情吧,他的脉脉温情驱散了黑暗,照亮了人心。】
汤显祖过于骚气的操作直接把大家搞沉默了。
朱翊钧:……不知道该骂他大胆还是该夸他干得不错。
汤显祖:不用纠结,人已经辞职回家了。
“要是汤公也来我们这当县令就好了!”一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羡慕地感慨。
【汤显祖任职期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万历二十六年,又听说朝廷将派税使来遂昌扰民,汤显祖无力抵抗,终于不堪忍受,给吏部递了辞呈;极度愤怒的他甚至不愿等批复的到来,直接就扬长而去。
啊,不愧是咱们的汤大佬,果然全身都是反骨!】
汤显祖:……
脑瓜子嗡嗡的朱翊钧:这个大臣太有脾气了,朕可能有点招架不住……
百姓:说实话,我们也不喜欢来扰民的官老爷。
【有反骨是好事,王大佬有反骨才能开创心学,汤大佬有反骨才能写出牡丹亭。】
王守仁:?
怎么这里也有我的戏份?
王华:是的,我家那小子一直很闹心。
【汤显祖离开后,遂昌百姓自发为汤公立生祠、建遗爱祠以祀。在从隋到清有姓名可考的遂昌县官三百一十五人中,仅此一例。】
-
明·万历时期
听到这里,汤显祖眸中闪烁着细碎的光,他只是做了一个父母官分内的事,何德何能让百姓惦念至此。
-
明·正德时期
“遂昌百姓自发为汤公立生祠……”朱厚照看着光幕上的文字,陷入了沉思。
【汤显祖被贬徐闻的这段时间吧,联合知县熊敏捐俸创办了一所“贵生书院”,教民知书识礼。他将书院的十二间教室分别命名为审问、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并在《徐闻留别贵生书院》一文中道:“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
汤显祖热心传道授惑,无论来者是谁都待之以诚、诲之不倦。刘应秋《徐闻县贵生书院记》中曾载道:“日日津津不厌,诸弟子执经问难靡虚日,户履常满,至廨隘不能容”。
通过汤显祖的教育和宣传,徐闻文风渐盛,科举盛行。清《王夫子宾兴》碑文曰:“自明义仍先生来徐闻建书院,而徐益知向学,当时沐其教者,辍魏科登赋仕,后先辉映,文风称极。”
万历十九年至明末徐闻连年旱灾,民食不果腹,但人人向学,仍出了十五名举人。明清两代徐闻多次修缮贵生书院,并订立了《院规条》,还拨出学田九十六石作为会科经费,可见汤学已经深入徐闻人心。后来,汤显祖病逝的消息传至徐闻,徐闻县兴建了“汤公祠”,以此表达当地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
徐闻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