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啥条件我们都答应(3 / 4)
里加急诏书,就送到了朱雄英手里。</br>不是处理血吸虫的,而是紧急召他回京的。</br>意思很明显,这么危险的地方,赶紧回来。</br>朱雄英首次违抗了命令,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给朱元璋。</br>大致意思是,知道你们担心我,我很感激。</br>但江南百姓何其悲惨,身为太孙,他岂能置万民于水火而不顾。</br>若没有解决的办法走就走了,现在有了解决的办法,他再走和逃兵有去区别。</br>若他都因为害怕感染走了,当地百姓会怎么看怎么想。</br>朱家儿孙不怕死,他要留下一起抵抗血吸虫。</br>不过作为太孙,他也不可能一直留在这里。</br>信中他保证,等到防治血吸虫的活动步入正轨,他就回京尽孝。</br>然后就命人将信送回了京师。</br>陈景恪得知此事,既感动又欣慰。</br>小小朱好样的。</br>信以八百里加急送入皇宫,朱元璋看到之后又急又气,但更多的是高兴。</br>“这个小王八蛋,回来看我不打死他。”</br>马皇后拿着信,高兴的说道:“吾孙成材矣。”</br>朱标也同样是既担心又欣慰,不知不觉儿子已经长大了。</br>随后朱元璋又给朱雄英写了一封信,让他一定要注意安全。</br>同时也叮嘱陈景恪,务必照顾好太孙。</br>第二天早朝,他当众宣布在江南展开灭杀血吸虫行动,并将此项成绩,列入官吏的考核。</br>群臣很是不解,皇帝这是又咋了?</br>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和血吸虫干上了?</br>还将此事纳入官吏政绩考评,这是前所未有之事啊。</br>不少人站出来反对,认为此事有待商榷。</br>甚至很多南方官吏,一样反对如此大动干戈。</br>但更多南方出身的官吏,此时站出来支持。</br>他们都是血吸虫病的见证者乃至受害者,知道这种寄生虫造成的危害。</br>朝廷下这么大功夫除虫,受益的是南方百姓啊。</br>他们要是不支持,会被家乡人戳脊梁骨的,这辈子都别想抬起头做人。</br>事后能不能埋在祖坟里,都还要两说。</br>于是双方就发生了争执,眼看就要吵起来。</br>朱元璋一拍御案,大怒道:“都闭嘴,太孙就在江西,此事乃他亲自上书……”</br>“他给咱说,除虫之役一日不进入正轨,他就一日不还朝……”</br>将朱雄英的信拿出来,说道:“你们都看看,咱的乖孙甘冒天险,你们还要反对?”</br>“咱把话撂在这,在此事上谁敢拖后腿,咱就把谁的皮脱了塞满稻草。”</br>放在平时,听到这个威胁群臣肯定会瑟瑟发抖。</br>然而这会儿大家都顾不上这些了,纷纷传阅朱雄英的书信,看完之后众人心中只有一个想法。</br>太孙乃圣君也。</br>以前他们认为太子是仁君,后来也回过味儿了。</br>不能光看一个人嘴上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br>太子是满嘴仁义,杀起人来从来都不手软。</br>太孙不一样,他在身体力行的去行仁道。</br>不歧视蛮夷,允其入籍欲用文教教化他们。</br>这不正是圣人之道吗?</br>现在明知道江南有危险,还要留在当地,和百姓共渡难关。</br>这是什么?</br>这是真正的仁圣之君啊。</br>难怪苍天都要为他降下异象,他的行为确实配得上天命之君啊。</br>这不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明君吗。</br>可一定不能让他出问题啊。</br>于是,很多大臣上奏,让太孙回来。</br>必须立刻马上回来,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只要太孙愿意回来,啥条件我们都答应。</br>不就是将治理血吸虫列入政绩考核吗?</br>列,必须列。</br>谁反对我就和谁拼命。</br>也有些人站了出来,不过不是要求太孙回来,而是请命前往江西协助太孙。</br>尽快将防虫治虫工作展开,让太孙尽快还朝。</br>将太孙叫回来,已经不可能了。</br>谁都知道太孙不可能回来,那就只能尽快落实防虫政策。</br>文官集团在毫无交流的情况下,达成了一致意见。</br>全力支持太孙。</br>于是各种防虫政策一路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