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从将军到王公(1 / 3)
王昶的立场不太明确,在曹髦和司马昭相继派人联系他的时候,他多次以有病来推脱。</br>而这种立场不明确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如今这样,不被看重。</br>当初需要你的时候你病了,现在要封赏了你的病就好了?</br>王昶并没有得到如诸葛诞或陈泰那般的待遇,皇帝也设宴了,只是这宴会设立在东堂。</br>前来的也只是几个庙堂重臣,大家在一起聊聊天什么的。</br>曹髦对王基倒是很热情。</br>王昶也看出了这一点。</br>王基有些受宠若惊,跟王昶比起来,王基是要差很多,虽然也是一方大员,但是当初王昶当刺史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别驾而已。</br>曹髦笑着问起了王基对蜀吴两国的看法。</br>王基如实说道:“陛下,当今的众人都重视蜀国的姜维,却轻视吴国的孙峻。”</br>“吴国的孙峻,虽然年轻,不过三十余岁,可骁勇果敢,精明强干,胆大刚决,并非是中人。”</br>“他的名声很差,因为他设立酷刑来处置大臣,又淫乱其后宫,但是,孙峻既通过孙鲁班来安抚大族,又用残酷的刑法来处置不轨者,吴国的庙堂迅速稳定,况且他不曾为自己打造奢华的府邸,出入朴素,不为自己的家人谋利,又积极跟蜀国通使”</br>“最重要的是,此人一直都想要图谋我大魏。”</br>“陛下不可不察。”</br>曹髦很是认真的听完了他的话,孙峻这个人,他的名声差是因为跟孙鲁班的事情,以及对宗室的一些清除,但是他确实是一個有志向的讨伐派。</br>他不愿意待在江东自保,常常有出兵的想法。</br>可曹髦并不是那么的担心孙峻。</br>因为这位孙大将军有个很致命的问题,英年早逝,好像也就剩下不到一年的寿命,而继承他位置的孙綝,不提也罢。</br>曹髦跟王基攀谈了许久,等到宴会结束的时候,群臣纷纷起身告别。</br>王基知道自己虽然被看重,但是征南将军才是重头,就跟着群臣行礼告别。</br>东堂之内,就只剩下了王昶跟曹髦两个人。</br>曹髦开口问道:“王将军啊,您这些时日里,镇守在荆州,抵御吴国有功。”</br>“如今朕亲政,有继承先祖志向,行大一统的想法,不知您有什么能教朕的?”</br>这是曹髦对王昶立场上的试探。</br>因为在大一统的问题上,大族是保持反对的态度,不想出兵,而皇帝身边的贤人们是渴望早点大一统的。</br>从这个问题上,基本就能确定一个人的真正立场。</br>若是王昶站在群臣那边,反对大一统,那他就是再有军事上的才能,曹髦也不会用他的。</br>自先秦之后,刻在国人骨子里的大一统思想是不会有变化的。</br>王昶当即开口说道:“大一统之事在内不在外。”</br>“哦?”</br>“陛下如今派人监察各地的官员,难道不就是因为这一点吗?”</br>“大一统的事情取决于双方的国力,如今各国都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倘若我们能治理好内部的问题,那要取蜀吴,不过举手之劳。”</br>王昶又说起了自己的诸多看法。</br>曹髦有些沉默。</br>王昶还是没有表明自己的立场,没有说自己愿不愿意出兵,只是将话题扯向了内政。</br>从这一点来看,王昶似乎是偏向群臣那边的。</br>就在曹髦沉思的时候,王昶忽然说道:“陛下,大一统是必须要完成的,但是不能操之过急,可以逐步向蜀国施压,做好对吴国的防备事。”</br>这一刻,他才算是真正表达了立场。</br>曹髦脸上出现了一抹笑容,“王大将军所言有理啊。”</br>“庙堂的群臣总是觉得出兵不祥,不许出兵,先前若非大胜,只怕是要被他们再次上书逼迫了。”</br>王昶严肃的说道:“陛下有所不知,这其中是有很多缘由的。”</br>“而治理国家不能听取这些腐儒的建议。”</br>曹髦笑了起来,“说的对啊。”</br>他赶忙让王昶坐在了自己的身边,让张华拿来贡品茶叶,要跟王昶一同享用。</br>曹髦对王昶的态度有了变化,曹髦问道:“王大将军觉得,大一统从内,这个内的问题要如何解决呢?”</br>“陛下,臣赞同您的看法。”</br>“事在人为,故而人是最重要的,陛下无论要推行什么样的政策,无论是要出兵攻打哪里,都是要用人来去做的,治好人,一切则顺。”</br>“陛下如今整顿吏治,不就是因为这个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