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田叔好胆!(1 / 3)
天子启走了。足足准备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早就该从长安城未央宫启程,将天子启移驾到甘泉宫的天子卤薄,总算如愿踏上了前往甘泉宫的路。——临走前,天子启留的期限,是‘秋收前后折返长安’。算算日子,前后大概两个多月的时间;一来,天子启可以借着这两个多月的时间,好生调养一下;纵使身体状况已经糟糕到了药石不灵的地步,也起码能缓上一口气,在飞速流逝的寿命余额上,稍踩上一脚刹车。二来,太子奉天子诏谕,从旁辅佐内史平抑粮价一事,最后的结果,便大抵是在秋收前后——尤其是秋收后见真章。天子启选择这么一个微妙的时间节点,来作为自己重返长安的日子,個中意味,也颇值得朝堂内外细细咂么。——天子启,恐怕还是对太子荣,多少有些不放心。将返程的日子定在秋收前后,显然是做好了收拾残局、给太子荣擦屁股的心理准备。老爷子的这层意图,自然也难逃刘荣的火眼金睛。只是在老爷子起驾离京之后,刘荣很快便进入脚不沾地的忙碌状态,已然没工夫为老爷子的不信任发牢骚了……····“这边,快搬过来!”“去趟内帑,让少府再放五万石粮食出来!”“——蓝田的消息送到没有?”“派去新丰的驿骑怎么还没回来?!”“再派两批!”“今日日落之前,必须拿回新丰的消息!!!”长安城,太子宫正门之外。正在发生着的一幕,或许会让后世人大跌眼镜。——堂堂大汉太子刘荣,居然在自己的太子宫正大门外,像一个贾人般,售卖着少府内帑放出来的粮食。主要是粟。在这个时代——在这个麦粒还无法研磨成粉、制成面食,水稻产量又实在有些感人的古老时代,绝大多数华夏之民,都是以粟来作为主粮。更好的粮食也有;如高粱米,或是从南方百越之地跋山涉水,运到长安的稻米,却并非寻常百姓所能奢望,而是贵族高门的专属。更差的自然也有;如杂粮、粮粒外壳,又或是脱粒去壳之后,直接蒸来食用的麦粒饭,都是底层群众不愿提及,非灾年不愿吃入口中的‘劣粮’。优先考虑到产量,再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口感和营养价值之后,华夏文明早在几百年前,便将粟,定为了民间底层百姓的主粮。而今天,是天子启离开长安,移驾甘泉宫后的整整第二十日;也是太子荣,在太子宫外亲临现场,亲自售粮的第十七日……“呼~”“大、大哥;”“呼哧……”“他田内、内史……呼哧……”“真就、就这般,做了甩手掌柜?”“呼哧呼哧……”正忙着调度少府官佐,耳边传来七弟:常山王刘彭祖满是怨怼的牢骚声,本就忙的脚下拌蒜的刘荣,只本能的皱起了眉头。循声望去,见到这位异母弟——汉家的常山王,此刻却是疲惫不堪的将肩上粮袋丢在地上,衣衫褴褛、满头大汗,俨然一副力奴的模样,刘荣才刚生出的些许暴躁,也随之被一股不忍所取代。将手里的账簿颠了颠,终还是重重呼出一口气,将账簿交给身旁的太子家令:南皮侯窦彭祖;一边擦汗一边走上前,俯腰‘嘿哟’一声,便将那袋被七弟刘彭祖丢在地上的粮袋扛上肩,走到约莫二十步外的简易售粮棚,将粮袋卸下。直起身,满是疲惫的再呼出一口浊气,一边抬起衣袖擦汗,一边对身旁跟上来的七弟咧嘴一笑。“来,坐下歇歇。”“——左右内帑送来的粮食,也就是这么些了。”“等新的粮食送来,我兄弟众人,便又要忙的话都顾不上说、水都顾不上喝。”刘荣此言一出,刘彭祖只如蒙大赦般,直接一屁股坐在了刘荣斜后方——太子宫正门前的石阶之上。有了带头的,其余众兄弟,如河间王刘德、临江王刘淤,以及中山王刘胜,也都依次在石阶上坐下身。葵五倒是没敢坐下去,却也累的气喘吁吁,小跑到刘荣身旁,也终是扛不住这繁重的体力活,双手手掌撑上膝盖,大口大口呼起了粗气。在宫门外十几步的位置,少府的官佐、官奴,以及内史派来的衙役们,依旧在磨磨蹭蹭的搬运着粮袋。却根本没人因刘荣众人‘偷懒’,而生出丝毫不愉。——已经很不错了~就刘荣这些个公子哥——个个都是当今公子,又是太子储君,又是宗亲诸侯的,愿意亲自上手搬粮食,哪怕只是象征性的搬一袋,都已经很了不起了。更何况今日,刘荣领衔的当今众公子,可是和在场的每一个人一样,从头到尾都没有歇息片刻。“呼~”“若是老五在,我兄弟众人,当也能轻松些?”坐下身,下意识开口道出一语,中山王刘胜的目光,便落在了刘荣身旁的葵五身上。眼看着这位被坊间誉为‘阉虎’的寺人,分明长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