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美国的战略企图;底牌尽出(2 / 3)
林羲淡淡道:“这不是重点,就按眼下的局面,佛郎机跟亚平宁这两处半岛势必是要打大仗的,不过英美回选择哪处作为突破口还不好说。”
“都多山,不好打,打赢了也没法推进,容易重演欧战那时长久相持的状况。”程翰沉吟道:“最近搜罗的消息挺有意思的,英人似乎要派军到俄国那地方去。”
“四处挑事,英人终归是英人。”
“可这样一来,德人必定也要正式插手,到时候便是三线应战啊。”
“美国兜底,英美携手肯定是耗的起的,就看双方怎么较劲了。”
当其他人在议论时,站在朱泠婧身旁的周长风却一下子浮想到了许多场面。
原本还遗憾这个位面再也见不到欧洲大平原上的装甲集群大战了,现在却突然有了转机!
德社上层对沙俄存在一定程度的轻蔑,更准确的说是瞧不起沙俄的蓝白两方势力。
如果红方能凭自身一统沙俄,那自然皆大欢喜,即便红方遭遇挫折、主动求援,德社也只需随意出手便可轻松解决。
因而迄今为止德社也只派出了紅鷹軍團这样小规模的、名义上是志愿军的部队,而且主要目的是控制巴库油田。
沙俄广袤土地上的混战还在持续不断的进行,伦敦方面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正式启动了之前束之高阁的干涉计划,决定插手内战。
此前英国人还在担惊受怕的提防德国人强渡英吉利海峡,可随着战况趋于稳定,这个威胁愈来愈小,英国人立刻就准备在其它战线上搞事情了。
现在随着美国人正式下场,对沙俄的干涉就更加有可行性了。
一个星期前,温斯顿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抵达了华盛顿,同富兰克林总统会面商议。
二人洽谈的主要内容是交换各自意图,接着确定战略方向。
英国的宗旨是尽可能的维持大英帝国完整、维持日不落帝国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确保殖民地的安全,尤其是印杜。
美国则期望能够将自己的势力根植在欧洲各地,充作未来施加影响力的据点,并不介意在博弈中打压表面上的盟友英国。
多年前,英国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把地缘政治推向全球,在他的理论中,欧亚大陆被称为“世界岛”,他宣称控制了世界岛之心脏——东欧,便等于控制了全世界。
从地中海到中亚、从印杜到中东亚,这儿云集了富庶的资源和古老的文明,历史上的战争和冲突也主要在这儿进行。
哈尔福德-麦金德的理论往往被认为是大战的理论依据,与之伴随的陆权论思想亦具备重要地缘政治意义。
美国人现在也在反思,过去孤立主义虽然带来了不菲的利益,但也滋生了安于美洲的风气、狭隘了国际视野。
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全球化的国际政治需要全球化的政治地理!
他们力争让美国人破除陈见,用全新的思路看待世界,努力掌握世界主导权,扮演世界岛离岸平衡的操盘手。
这直接影响了美国上层的战略。
具体到现实,富兰克林总统收到的草案中罗列出来的目标就有数十个——应该争取在冰岛、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建立含有军事基地的据点。
投身于这场战争表面上是为了压制德社,实际上是致力于投射影响力。
美国上层普遍认为不可能击败德社,但争取控制伊比利亚半岛和亚平宁半岛还是有希望的,如此便可建立起一个包围网,将这些国家牢牢的捆绑在一起。
另外,东方的战略则颇具阴狠意味。
东南亚诸岛已经被放弃了,美国上层觉得将大明赶回本土的巨大代价并不值得,而且可行性较低,意义不大。
因此只需夺回马里亚纳群岛,并确保澳洲的安全即可,之后便可以同大明媾和。
在此期间,应该设法通过各种手段来推动澳洲、印杜、埃及这三地的独立,并尝试拉拢之。
失去了澳洲、印杜、苏伊士运河的大英帝国还能称之为帝国吗?日不落帝国的太阳永远不会再升起了!
为达成此目的,可以考虑和大明展开秘密谈判。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和英国彻底撕破脸皮也是可以考虑的。
富兰克林总统基本认同这一系列战略思路。
假设一切顺利,英国将沦落为二流国家,再无威胁可言。
德社注定统合大部分西欧与东欧,成为可怖的庞然大物;坐拥南洋的大明也会飞速发展;势力遍布欧洲的美国则能够收获良多。
那时候便会成为三足鼎立之势,鉴于意識形態斗争大概率会愈演愈烈,联中抗德似乎是极有可能的。
「总统先生,我们预计需要付出大约200万的人员损失和3000亿美元来完成这场战争的所有目标」——这是美国战争部提交给总统的报告所估算的代价。
同时,战争部开始统筹规划宏观资源分配。
表面上看从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