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醪(1 / 4)
惠歌双手搭著木柄,眼神和飞扬的土灰一样飘飘漫漫。
她手下是一台两脚耧车,木柄钉成日字形,接一个上宽下窄的木斗。
木斗裡装著粟的种子,下接三根削尖的木头,像隻爪子,插在土裡,随著牛的拉动,将灰黄色的土破开成棕黑色,抓出一条一条鬆软的沟壠。耧斗中空,裡面的种子窸窸窣窣地落进沟壠,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
耧车用牛拉,牛要人牵,避免乱跑。惠歌原来在前面牵牛,但是她时常走著走著,人就不动了。
这是用耧车条播时候的禁忌。因为耧斗裡的种子不断落著,人一停,牛跟著停,种子会一直下在同一个地方,犯滥成灾。
几次之后,老花看不下去,和惠歌交换工作。
他在前面牵牛,惠歌在后面牵耧车。
牵耧车就简单多了,给耧斗一个扶持而已,使惠歌的脑袋足够空荡,去想她的心事。
昨天老花告诉她为什麽收小白习武的原因,她以为自己满意了。可是回到房间,坐到牀上,放下帐帘,盖上绮被,在夜晚的阒寂中缓缓舒展的思绪,又令她想到一个问题:小白的心志是什麽呢?
如果他讨厌胡人,表示他可能也讨厌鲜卑人建立的魏国,不想解巾入仕。如果他不登朝堂,还有志向需要强健的体能支撑,那麽他想作的事情会是什麽?
她一向是沾牀就睡的人,这个问题才冒出芽来,人很快没了意识,便留到早上下田的这个时候来想。
小白讨厌鲜卑人这件事,她并不纠结,甚至能够理解。
鲜卑人是魏国的国人,对国人以外其他种族的人民,在孝文皇帝下诏汉化之前,可以说不当成人来看待。
魏国的第三个皇帝叫拓跋焘,孝文皇帝的高祖,小名叫佛狸。佛狸的生活很简单,衣服能穿就好,食物能吃就好,重要的是打仗,更重要的是他打得很好。
佛狸即帝位之前,魏国的西边有个夏国,皇帝叫作赫连勃勃,是匈奴独孤部的后裔,汉姓为刘。勃勃自称大夏天王,不想姓独孤也不想姓刘,于是自己取了一个姓叫作“赫连”,意思是声名显赫,足与天连。夏国的都城是统万城。统万城的南门叫“朝宋门”,东门叫“招魏门”,西门叫“服凉门”,北门叫“平朔门”。意图很明显,降服相应方位的国家,统一天下。
夏国西边的凉国,皇帝叫沮渠蒙逊。沮渠是匈奴的官名,蒙逊的祖先作过那个官位,以此为氏,是卢水一带的酋豪。那裡的胡人也被叫作卢水胡。凉国的都城叫作姑臧城。领地包括酒泉、敦煌,直通西域。
魏国的东边还有一个燕国。皇帝叫作冯跋,是个汉人,在龙城一带励督农桑,推广种植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树叶都能用来养蚕。
佛狸即帝位之后,这些国家全被魏国的铁骑踏没了。
中原除了魏国,只剩下南边汉人的宋国。
佛狸也打宋国,不过战火是宋国点起的。
那一年夏天,宋国的皇帝想要北伐。北伐是汉人君臣从未弃置的念想,把崩溃的中原再收拢成原来那一个,把幅裂的天下再拼凑成原来那一张。那一年夏天是个好时节。雨水很多,河道流通,适合南方的水军,不利北方的马骑。加上魏国四处有人民起义叛乱,纷纷向宋国求援。
于是七月,宋国军旅大起,王旗北指。
开头非常顺利,水势汹汹,舸舰迅疾,一连拿下黄河附近的碻磝、历城、乐安、上社等要地,进逼滑台、虎牢。
魏国群臣知道敌军来袭,黄河一带又到了粟穀收穫、蚕茧纺绩的季节,都请求佛狸出兵援救。佛狸不为所动,让大家城守得过就守,守不过就逃,顶多一起逃回阴山。
等到九月,马长出膘,健壮了,佛狸才发兵。原先宋军拿下的城又一一拿出来,魏军一路从滑台、东平、邹山、彭城,直到几乎可以望见宋国都城的瓜步,所过无不残灭,城邑望风奔溃。
这场由宋国点燃的战火,最终以魏国增加青、齐、徐、兖四州的领土止息。
这场战争让汉人深刻明白鲜卑人的作战方式。魏国的军队大部分不是鲜卑人,而是汉人和其他胡人。这些民兵的功能是作为“肉篱”。战阵总是这样安排,步卒在前,鲜卑将士跨马在后。开战时两者一起往前跑,战马踏到步卒身上,马背上的人也不管。
这对汉人兵卒尤其残酷。在马蹄的苦苦追求之下,只能将自己投向同族满是刀刃的怀抱。
宋国的将领闭城死守,佛狸还写信劝战:替我杀一杀这些兵吧,这样在我国境内异族的叛乱就可以少一点。
惠歌的祖辈多为镇将刺史,领兵征战的回忆是他们的谈资,这些往事她没少听过。
这是汉人庶民的情形。至于士子,当然也会在魏国当官,当然也会被腰斩夷族,只是在权力斗争之下种族问题成为远因,利害关系才是主因。
令惠歌印象深刻的是刑罚的方式。一样是腰斩夷族,汉人士子还会受到额外的待遇。
汉人以前有个很聪明的人,帮一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