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1 / 3)
又到一年春寒料峭时。
卯时末,宫门前已经停满了马车,官员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等着上朝会。
御史台的李遡最近刚升了官,调任台院御史中丞,四品的京官,很是风光,此时便有不少同僚围着他说话。
“李大人,据说刚出宫的那位要入朝观政……”一个与李遡相熟的大理寺官员遮遮掩掩比了三根手指,低声问道,“听闻你与那位之前一起共事过?”
李遡微微颔首,笑道,“确实有幸共事过,不过李某当时只是协同查案,对那位不甚了解。”
此时有凑过来一起八卦的官员小声说道,“侠令府的周大人倒是和那位有些交情。”
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侠令府主管江湖之事,行事也多少有些江湖气,和他们这些文官总隔着一层,平日里算是井水不犯河水。
他们不好找周无应,周无应倒是主动过来给李遡道贺,略寒暄几句就走了。
有官员小声感叹道,“这周大人可是一路顺遂、春风得意啊。”
“人家有个好师父,可不就是稳稳平步青云……”
“这周大人也二十好几了,怎还未成亲?”
“你莫不是想攀这门好亲?那我可跟你说……”
“……”
李遡在旁边听着,心里多少也有些羡慕。他能有今日可是自己一步一步谨小慎微硬熬出来的,哪像周无应,年纪轻轻就已是侠令府的二把手。
更别说,周无应还与三皇子交好,当初在鹤洲说是大皇子管事,但谁看不出来,周无应完全唯三皇子马首是瞻。
而三皇子……尽管他当时在鹤洲不过与其共事了短短几天,印象却极为深刻。
其人,玉质金相,颖悟绝伦,见微知著,让李遡心惊叹服。
可惜自那以后李遡就没再见过这位少年皇子,据说他不喜呆在宫里,去外游历了一番。如今,武帝让他上朝观政,三位皇子便均已入朝,而太子之位空悬,满朝上下有心之人都急着看出个一二来。
当然,李遡是绝不会参与其中的,他不似周无应,可没个能干的好师父捞他。
李遡正琢磨着,宫门突然打开来。
朝会时间到,官员们均自觉地按品级排好,鱼贯而入。
听闻三皇子要上朝,不少官员进了亲民殿之后,都张望了几眼。只是最前面皇子们站的地方,只有二皇子武荧芝一人。大皇子在洛州领兵,自是不在,那三皇子呢?
待群臣齐聚、列队站好后,武帝摆驾来到殿中,官员们才发现三皇子正跟在武帝身后。
“弦惊,去吧。”
武帝甚是和蔼地吩咐了一声,才缓缓走上玉阶。
弦惊走到武荧芝身旁站好,两人相视一笑。
待群臣一起行过礼,朝会终于正式开始。
这才过完元宵节不久,朝堂上还残留着些佳节的余韵。一般这种时候,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事,大臣们也不会把那些琐碎的糟心事摆出来,多是各个部门轮流吹吹牛拍拍马,给皇帝画画今年的饼之类的。
朝会过半,御史大夫孟念仲站了出来。
“启禀陛下,臣有事请奏。”
“爱卿请讲。”
“臣奏江南长泽府无涯书院破格招收武林弟子一事。无涯书院自创办至今已历经三朝,文气绵长、文风鼎盛,培育出无数能者贤臣,可谓桃李满园,乃是大夏学子无不神往的天下第一书院。”
“可数月前,无涯书院突发告示,其中有言,‘九州学子,如有向学之心,均可参加书院广选,江湖弟子亦同等待之。’臣觉得此事非同小可,牵扯甚广,应朝廷商议后再定夺。”
一石激起千层浪,殿中顿时响起了嘈杂的嗡嗡声。
“孟爱卿,你觉得此事应如何?”武帝面色不变,淡笑问道。
“回禀陛下,臣觉得无涯书院此事不妥。能通过广选进入无涯书院的学子,多出自书香门第亦或农耕之家,才学过人且人品清正,这些学子聚在一起自是齐心向学。而那江湖子弟们惯常舞刀弄枪,行事张扬无矩,若他们进入书院,怕是坏了向学之气。”
“哦,诸位大人如何看?”
“启禀陛下,臣觉得无涯书院之事并无不妥。”
兵部左侍郎陈林反驳道,“无涯书院立志教化万民,从不问学子来历,凡有向学之志,皆可入书院借阅藏书。无涯书院的广选也只是考虑其容纳学子长期寄住学习的教舍有限,方出此下策,却从未挑剔过学子的出身。既然无涯书院此前并未严令禁止江湖子弟前往求学,此番告示自然也无可指摘之处。”
“启禀陛下,臣觉得孟大人言之有理。文人学子齐聚之地,岂容得舞刀弄枪之辈,实在有辱斯文。”
“启禀陛下,臣附议。”
“启禀陛下,臣附议。江湖子弟长于是非之地,耳濡目染,行事以武为尊,若哪日入朝为官,岂不容易蔑视法度。长此以往,法将不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