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赏罚分明(1 / 3)
听到了皇帝的决定,虽然内阁还没走完流程,宴席结束后,朱树人便已经免不了收获同僚、部下的海量恭维。
不管走到哪儿,都是一片“恭喜王爷”的赞誉之声,不过倒是绝没人喊“千岁”——
说起来,这也是一个后世通俗戏曲文化的以讹传讹。其实在古代,别说明朝,哪怕是到了清朝,也断然没有随便当面称呼王爷千岁的,直到太平天国才有。
无非是后世写唱本的人,从民间关于阉党给“九千岁”魏忠贤拍马屁的事迹里、推而广之。
实际上真正的古代王爷,只会觉得那些字眼庸俗、不伦不类,最多在过生日祝寿的时候,才愿意被“恭贺千秋”(给皇帝祝寿才可以说“万寿无疆”),平时根本不会用到。
面对大家如潮的吹捧,朱树人自然还是要表示应有的谦逊,毕竟当年曹操封王都要辞让一番呢,他哪里能比曹操还嚣张?(不光曹丕逼禅要辞让,曹操封魏公魏王也都辞让过了)
当天他也只好不胜其扰地赶紧草草回府,暂且闭门谢客。
……
此后几日,朱树人倒也没闲着等走流程册封,因为多铎虽死,江淮地区的明清战事却还没结束呢,朱树人纵然不用亲自再赴江北督战,但也必须隔江提调点拨众将部署——
如前所述,多尔衮在接到淮南清军急报后,腊月二十四就下令山东清军南下增援,又让河北清军补防山东。而河南阿济格的清军,最晚腊月二十六七前后,也能做好增援的初步准备,逐次东移。
按照清军的行军速度,山东清军在隆武元年的元宵节之前,是肯定能打到扬州的,阿济格的援军还能来得更快一些,正月初十之前就肯定能到。
只是阿济格在南阳那边也有牵扯,来的兵力肯定不如山东清军那么多,最多也就拨出三五万人增援,
再多的话,阿济格那一路本身在收缩转入防守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破绽,只能是徐徐分批后撤转移,以求稳妥。
所以,连带改元、献俘的典礼在内,朱树人也就休息了两三天,正月初三,就再次忙活了起来。
江北的黄得功,也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汇报了清军可能有试图接应多铎的援军、再次逼近扬州的可能性。
还沉浸在大喜之中的南京城文武百官,听到这个消息时,也不免再次稍稍吃惊了一下,但反应程度绝对比上一次清军南下小得多。
逼近朝廷刚刚取得大胜,人人振奋,清军不可敌的神话也彻底打碎了,短暂的吃惊很快化为了新的众志成城。
兵部尚书史可法则趁着这个机会,建议朝廷应该赶紧简化升赏讨论的内阁流程,同时让皇帝身边的司礼监也特殊时期特事特办,
以求尽快把所有立功文官、将领的升赏彻底板上钉钉,这样才好激励将士们无后顾之忧地继续应敌。
原本朱树人封王的事儿,再怎么说也要走个把月流程。那些封侯、伯的也没那么快出结论。
倒是清军救援部队的再次进逼,给了这么一个契机,于是军情如火特事特办,正月初五,朱树人的正式册封就下来了:
封原三省总督、领兵部尚书衔、鄂国公朱树人,
为鄂王、权摄大都督府、总领中外诸军事、兼督南方七省钱粮军备。
这里面爵位、开府、官职、差遣比较混杂,有些也是前人所无临时创设的,总的来说,就是授权朱树人统领南明军队的对外作战行动,并且给与他内部筹措军备、建设军队的职权。
换言之,军权是母庸置疑的,而民政、财政权则不是绝对的。
具体下来,朱树人可以在南方各省以讨贼光复中原为由筹措军粮,但不能直接干涉民政、户政。
农业税并不由他收,户口也不能直接管,只要地方上给够了军粮,也不阻挠他征兵,剩下他还是不能插手。
而事实上,南明如今并不缺兵源,缺的是对旧军队的整顿改造、彻查空饷和其他积弊、训练升级装备,所以朱树人未来短期内也没什么征兵的需求。
至于司法、督查和人事任免、考功方面的权力,他更是没有,所以跟直接全国政权一把抓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当然,要搞军备建设,肯定需要不少钱,光有军粮还不够。为了防止政出数门、扯皮麻烦,最终内阁实际核定,他这个“兼督南方七省钱粮军备”,就只管军粮和工商业税。
而钱的部分,自然由工商业税来补足了,别去动人头税和农业税的主意,毕竟那两项还有维持地方开支的作用。
厘金制度本就是五年前朱树人上下奔走才推行通过的,他在湖广和四川也收了好几年了,经验很成熟。这次便顺势把全部南方七省的厘金都交给他管,并且直接升级为大明朝廷的正式商业税,和原有的零散商业税种彻底合并,统一管理。
后来,这也形成了大明新的一项制度:军队建设所需的物资,除了军粮以外,其他全部靠工商业税支撑。
而工商业自朱元章小农思想以来、两百多年不受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