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让吴三桂这个中间商赚差价(1 / 3)
距离初次谈判四天之后,郑成功带着朱树人遥控微操的谈判方略,再次找到吴三桂,手把手教给吴三桂、如何向多尔衮开出新的条件。
但是,这四天的时间里,吴三桂也没闲着,其他各方势力也没闲着,
大规模的直接战斗虽然没有全面爆发,但小规模的试探、迫降尝试,却始终没停。
所以郑成功再次找到吴三桂时,局势又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吴三桂那边也刚刚新收获了更多的筹码,坚定了他继续留在山海关、舍不得全部撤走的信心。
这个关键筹码,便是李自成派来威慑迫降吴三桂的一支原友军、原本驻扎在密云的明军唐通部。
郑成功上次劝说吴三桂南下,是正月十八,这次再来劝,是正月二十二。而唐通的部队,是在正月二十抵达的山海关,恰好卡在了这两个时间点之间。
稍微懂点明末历史的看官,其实都会注意到一个事实——历史上吴三桂后来和李自成打一片石大战时,吴三桂一方动用的兵力,大约有五万多人,主要是三部分构成的。
最主要的主力,当然是吴三桂嫡系的关宁军,大约两万多人。
其次第二部分的,便是密云总兵唐通的部队,有八千人左右。
最后则是两万左右的辽西本地新募民壮、乡勇。这部分战斗力要弱得多,跟前两部分的积年九边精锐不能比。
而唐通的部队,之所以会在大决战之前、便宜了吴三桂,也跟李自成的自大、过于高估自己的威慑力有关。
唐通当初也是洪承畴麾下八总兵之一,是在北京城被围时、在密云驻地投降的李自成,当时降贼也还不满一个月。
李自成劝降吴三桂时,就派出了唐通作为先头部队,想利用唐通原本跟吴三桂私交不错的这层关系,和平解决吴三桂。
就算劝降不成,李自成也打算让唐通旧部、在攻打吴三桂时打头阵,让两支原明军自相残杀,好少死一点大顺军的嫡系力量。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李自成的信心过于爆棚,他觉得吴三桂就算不愿立刻投降,最多也就是好酒好肉款待稳住唐通、拖延时间,断不敢直接撕破脸。
然而,吴三桂就是铁了心不降李自成,趁着唐通找上门,居然敢直接把唐通扣押了,然后搬出效忠先帝的大义名分、直接劝降唐通手下的部将、士卒,轻易就把八千密云总兵部的明军旧部,招揽到了吴三桂自己麾下。
(注:说吴三桂用大义名分感化唐通旧部,这是《明史》上的说法。但实际上,明史作者也就知道这个事情结果本身,过程和动机显然是猜的。
实际上么,我估计大义名分、忠于先帝这些说辞,对老兵油子应该没鸟用,实际上还是得靠先发钱发粮、再许诺大家荣华富贵、告诉他们跟着李自成没前途,迟早被夹击灭了……反正懂的都懂,没银子说个鸟。)
李自成等于是白白送给了吴三桂八千精兵,此消彼长之下,双方的实力对比进一步发生了倾斜,让吴三桂看起来更有一战之力了。
如果事情仅仅发展到这一步,那么也还算可控。毕竟历史上吴三桂原本就能做到这么好,不需要任何开挂。
但现在,显然是因为山海关明军有了海路后援、有了海上退路和粮道,一切的蝴蝶效应,导致李自成的情况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
历史上,李自成派来跟吴三桂对耗的明军降军,可不止唐通这一支!在北直隶北部地区、迫不得已临时投降闯贼的明军,也不止唐通这一支!
除了唐通这个密云总兵,还有蓟门总兵马科,他在降闯的时候,驻地距离山海关也比较近,同样属于“防区在北京以北,原本负责长城九边防务,北京被围后才投降”那一类的。
而且历史上,李自成最后也是派了马科参加一片石大战的,只是马科本人没被派去劝降吴三桂,吴三桂也就没机会擒贼先擒王、然后招降其部众。
除了马科之外,刚刚投降李自成的原明军中,还有驻防张家口、宣府的白文选一部,如今也因为朱树人提供的海路撤退路线这一蝴蝶效应,而出现了异动:
白文选本人,是已经心灰意冷降贼了,但白文选麾下部将中的高杰,跟李自成有夺妻之恨,李自成的前期邢氏就是跟高杰通JIAN被高杰拐跑后,投降的明军。
所以天下人谁都敢投李自成,唯独高杰是绝对不敢的,他知道只要投了李自成,注定会因为夺妻之恨死无葬身之地。
历史上,高杰最后是趁着北京城破前后那段时间,孤军突围南下,抵达淮北,一路上用了“遇到支持明军的城池,就打出明军旗号。遇到支持闯军的城池,就打出闯军旗号”这种下三滥招数,才算蒙混过关
(因为高杰是从李自成手下投降到明军这边的,所以原先当过多年闯军,知道闯军的做派,也知道怎么置办衣甲旗帜伪装回闯军,非常拿手,这才一路没露出破绽,成功突围)
如今,张名振郑成功此前在大沽口、天津卫、香河县等地一闹一搅合。北直隶北部地区的部队,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