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宋先生不愧谋过蒋干,智胜郭图(2 / 3)
棱两可,而是这人就是算命先生出身,而算命的哪个不是不把话说满,好给自己留将来找补的余地?
但此刻情急,他察言观色之下,不得不铤而走险,说了几句准信:“学生不建议大王全军压上!既然朝中没有言官弹劾沈树人滋扰地方、搜刮贪占凤阳,那沈狗官多半是摆出进攻陈县的架势,甚至真的拿下,来装作他已经筹备好了第二条粮道!
如果我军全军压上,郾城这边反而空虚的话,一旦有失,就真给沈狗官彻底打通粮道了!郾城有重兵确保,陈县才会如孤悬敌后的枯藤孤果,难以盘活!
当然,陈县也不能不救,有迫敌野战的机会也好,有迫敌分兵、被围点打援的机会也罢,无论这两种情况中哪一种,我军都不能放弃!
所以大约分出三分之二兵力,确保郾城这边的留守自保绝对有余即可。如果还觉得不够,可以去叶县抽撤人马,也别想着抢左良玉那边了。”
宋献策最终的思路,还是分兵为主,他并不担心无法集中兵力,会被沈树人各个击破。
因为闯军的总规模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相比之下沈树人分兵后倒是很容易被各个击破,至少宋献策是这么觉得的。
这一点李自成自己心里也清楚,他只是想搞清楚官军虚实,哪边是主力哪边是佯动,既然宋献策帮他判断了,他就果断执行。
两人又大致盘点算了一下,先分兵十万,依次开拔去陈县救援,机会不好就围城,机会好的话,甚至可以寻求到官军主力决战。
十万人以外,剩下的郾城驻军继续留着守城,确保持续掐断从上蔡去陈县的水路粮道,再观望一下上蔡这边有没有空虚。
宋献策还如同历史上郭图听说曹操截乌巢后、劝袁绍“官渡必然空虚,可以趁机派张郃高览攻打官渡大营”一般,也依样画葫芦劝李自成可以考虑分兵对上蔡县再进行一次试探性进攻。
理由么,当然也跟历史上的郭图劝袁绍一模一样:沈树人分兵去了陈县,无论去了多少人,上蔡都会空虚不少。如果沈树人冒险疏于守家,上蔡可以直接拿下,那就赚麻了!
李自成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也就采纳了,作为一步闲棋。唯一的区别,只是他对这一步没抱太大期望,不像袁绍那样几乎是把全部宝都压在张郃高览身上了。
说句良心话,宋献策最后拿出这样的谋略,也绝对不算弱智了。毕竟他就是个说书先生,能比郭图那样的专业谋士做得更好,已经值得表扬。
另外,宋献策用计过于依赖情报,也很喜欢分析情报细节,这也是他多年给人算命养成的职业病、路径依赖。
算命先生就是靠注意细节、尽量抓住更多线索活命的。
至于情报搜集以外的谋略智商,宋献策也只能说是比普通文官略强而已,但绝不是当世一流。
这样一个人,天天盯着朝中眼线送来的钱粮情报、弹劾证据下判断,却遇到了沈树人这样一个“为了大明江山,倒贴钱做官”的奇葩,
从头到尾没让地方配合一粒粮食、一个民夫、一条运粮船,也没强行逼着马士英配合他。
这样大公无私的好官,宋献策就算再能送钱拉人下水、把崇祯的朝廷渗透成筛子,也依然会有情报上的误判。
而别的大明好官无法这么干、沈树人却唯独偏偏能这么干的异能所在,说穿了其实也没什么,无非就是一个钱字。
踏马的沈家太踏马的有踏马的钱了。
所以沈树人能自掏腰包解决粮饷水手船只,解决一支大军的作战开销,神不知鬼不觉。
宋献策在这一点上的误判和被骗,说到底是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
李自成这边决策之后,行动力倒也很充足,李自成把郾城、上蔡这一摊子,直接留给了其部将、名义上的小舅子高一功打理。(高一功是李自成原配妻子邢氏跑了之后,名义上又找了新老婆高氏的弟弟)
然后他自己带着刘芳亮、田见秀和十万大军,立刻分成三队、梯次开拔,前往陈县。
他这么安排,也是考虑到刘芳亮、田见秀此前都在攻打上蔡城时吃过亏,留在这儿对线容易堕了气势,
袁宗第则是一开始就反对强攻上蔡、跟宋献策不对付,但攻城失败后又被派出去就粮了,不在郾城。
几大顶级部将都不在,李自成也只能任人唯亲一下。
临走时,他反复叮嘱了高一功好几句,让他不用勉强,小心谨慎为上,上蔡那边试试看,确认是否空虚即可,拿不下来就算了,减少伤亡为第一要务。
高一功虽然还年轻气盛,倒也听劝,一一应了姐夫的嘱托,然后李自成就上路了。
李自成一走,高一功也开始计点人马,检查残余攻城器械,和其他准备情况,花了两天时间,重回上蔡城下,组织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
上蔡城里已经没有了沈树人的嫡系亲军,也没有了黄得功的人马。甚至上蔡县背后的汝阳县,也已经没有了左子雄部。
高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