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九章 新的执政思想,一反三千年传统思维(1 / 2)
这老人说后,任勇刚神色凝重地点了点头,且出神了一会儿。
而过了一会儿后,他竟主动起身向这老人躬身行了一礼。
这老人倒是没有看见。
这是的他已经转过了身,笑着将杠子搭在肩上,向着洒光漫天的朝阳走了去。
京师。
这一天,亦是晴日。
也向着朝阳而去的朱翊钧,正看着金色阳光下巍峨重重的大明宫阙,往侍御司而来。
侍御司内本就富丽堂皇,在阳光洒进来后,更添华彩。
朱翊钧在来到这里后,不由得因此驻足一看,随后就坐了自己的帝王位上,身披金光地看向了王锡爵等执政公卿。
王锡爵、李成梁等执政公卿在朱翊钧来到侍御司后皆站起身来。
坐而论政已是大明万历朝的传统,所以朱翊钧来后不用再说赐坐,这些执政公卿就坐了下来,开始等皇帝说话。
朱翊钧虽已年届四十,但对于一个帝王而言,正是春秋正盛之时。
所以,朱翊钧举手投足间也都有着一个帝王所有的从容之态,而在开始议政时,也是云淡风轻地问道:
“大明要不要增加负债,适当的寅吃卯粮,这个由元辅提出的观点,诸卿还有没有要说的?”
原来。
随着大明在经济学研究方面的深入,且不再讲究遵循传统的治国思想,而普遍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行的思想成为治国指导原则后,许多专门研究财政的官僚就开始主动提出许多新的理财观点,有官僚开始主张朝廷应该让适当的寅吃卯粮,即后世所谓的适当提高赤字率。
而这些官僚认为这样可以刺激消费,利于财富的增长,进而实现进一步惠民的目标。
换句话说。
这些官僚希望大明的国库不但不应该有节余,反而还应该适当资不抵债,适当的寅吃卯粮。
而这跟传统的治国理念无疑是大相径庭的。
须知,在古代,王朝是否处于盛世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国库有多少节余。
按照传统士大夫的观点,这就一个家庭一样,只要有余财储蓄,才能不担心发生天灾**时无法应对,所以在年景好的时候尤其注意要节俭,多积些钱粮,以备度过荒年灾年。
尤其是在中国这片本就经常会发生各种灾害的土地上,无论是个人和家庭还有整个国家,都是习惯于平时多储蓄,而以备不测。
甚至,如果谁寅吃卯粮,今天花明天的钱,都会被认为是败家子,是不争气的表现,对于平常人家的子弟则被视为不孝,如果是皇帝,则被视为昏君。
但现在,因为大明长达三十年改革带来的经济增长,让很多官员开始转变了态度,尤其是高层官僚,由于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多,也就开始一反传统的思维,开始认为在眼下的环境里,应该适当寅吃卯粮。
这里面,以首辅王锡爵为代表的官僚,尤其推崇这一观点,而希望朝廷扩大债务。
按照王锡爵的观点,大明朝廷现在的债务还是抵不上收入,每年国库的收入还是在持续增加,还因此为了防止管理国库相关的官员不偷盗挪用,增加了不少开支,浪费了不少财政收入。
毕竟,这些开支并不对提高生产力有什么帮助。
在王锡爵看来,与其如此,不如适当的资不抵债,这样还能让天下人因为朝廷欠着自己的钱,又因为看见朝廷还没有足够多的节余,也就因为害怕朝廷收入不能增加不能偿还自己债务,而不得不主动为国多考虑一些。
“陛下,臣反对!”
“人夙来难以自制,国家亦是如此,一旦寅吃卯粮,将很难控制住。”
“若今天敢花明年的钱,则明年说不定就敢花十年后的钱,如此下去,真不知道五十年乃至百年后,我大明还有什么钱可花?”
“何况,天下之利,皆取之于民,而民利若想不耗尽,则必须与民休息啊!”
礼部尚书郭正域这时首先站起身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左都御史杨俊民这时跟着起身道:“陛下,大宗伯所虑是有道理的,但这并不是说就不能寅吃卯粮,元辅主张的是适当寅吃卯粮,而不是说就真的不能有所克制。”
郭正域则反驳道:“虽然说的是适当,但一旦放开这个口子,将寅吃卯粮视为一定程度的可行之策,那就如同在防洪之堤开一个口子,必使人之贪欲势不可挡的增加,如此下去,恐将来大明不但无饷可养兵,无粮可赈灾,更无俸可养士,还会断子绝孙,是杀婴之风再现,以致人伦俱灭,礼乐败坏!”
“可眼下国财民利增速已变缓,认购劵的价格就是最明显的证据,其涨势已不如从前,可见天下国民财富增长的势头已经快到枯竭的时候。”
“而臣受陛下与百官信任,忝任元辅,不能不未雨绸缪,避免在将来,这国财民利真的增长见停,只有衰落之象。”
“如此引起的恐慌,一旦蔓延,将很可能影响国运。”
“故臣才认为应适当寅吃卯粮,而使我大明之银元劵尽快为天下一统之货币。”
“这样即便有财政上的山洪,也能有足够大的地方去泄洪。”
王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