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全天才科研队伍!(2 / 2)

加入书签

你处理。”

言语之中透出一丝急切。

没办法,眼前这件事由不得他唐治安不着急,眼前的王崇可是他耗费极大代价邀请的尖端人才,正儿八经的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硕士高材生。

对于平均学历高级小学的技术部而言,硕士学历几乎是无法想象的高度,尤其还是清华毕业的硕士。

“不必了,唐主任,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发现这里不适合我,我准备去别的地方为国奉献。”王崇眼神平静,面色毫无波动,对唐主任给出的承诺轻声回绝,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并没有透露真实离去的原因。

离开汉阳兵工厂的原因很简单,他的老师需要他。

至于唐治安口中的那件事,只是让他对于这个闻名中华的军工企业彻底失望而已。

前不久,进入汉阳兵工厂的王崇,经过仔细研究提出了一个改进七九步枪弹生产线效率的方案,预计可增产20%以上,然而这个方案实施到了最后时刻,却来了摘桃子的人,属于王崇的功劳和奖励就这样没了。

王崇没有反抗,没有悲伤,身为设计者的他,就如同旁观者般冷冷看着整件事情的经过。

唐治安继续劝道:“王崇,这里可是汉阳兵工厂,留在这里,你日后大有作为,不能因为一时冲动而丢失前程,一个成果没了而已,要学会忍耐,你这么年轻,以后还有机会做出很多成果。”

作为官方控股的中华大型军工企业,汉阳兵工厂的地位和影响力无须多言,这里是中华军工的天花板,无数怀揣爱国热情的兵工人士聚集地,汉阳造使用者心灵深处的殿堂,全国唯二实行专家治厂的兵工企业。

尽管内部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但相较于其他地方已经好上太多,对年轻人而言,留在这里积累资历和经验,日后无论是从政,还是进行技术研究,都是极好的选择。

“唐主任,不用劝了,我意已决。”王崇摇了摇头,对于唐治安的劝导毫不在意,留下这句话,拱手作揖,转身离去。

此去延城,两千五百里,王崇想去看看导师信中描述的成果究竟如何,是否值得他留下。

如果不行的话,他只能暂时离开中华,前往美国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水平,待到学成之日再图报效祖国。

作为清华机械工程系的顶级天才,王崇二十五岁便完成机械工程系学业,取得工学硕士学位,主修自动化武器、电机和机械设计,毕业后直接获取中华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资格,参与过南京飞机发动机项目和南昌风洞动力系统项目,具备独自主持一个研发项目的资格。

天才之称,实至名归。

武汉,港城,南京,长沙,沪市……来自于庄前鼎教授的邀请函犹如雪花般飞向全国各地,送到了一名名中华天才的手中。

作为亲手建立清华机械工程系的泰斗级人物,庄前鼎的号召力与影响力简直无与伦比,在机械工程领域,用古代‘桃李满天下’描述并不夸张。

论机械工程,当今中华,一半归属上海交大,一半归属清华。

而归属清华的这一半,全是庄前鼎的学生。

而能被庄前鼎记住的学生,无一不是天才之中的天才。

几乎是在收到来信的第一时间,这些学生不约而同放弃工作或者眼下的事情,经过妥善准备之后,告别家人,踏上前往陕西延城的道路。

有人好奇,有人向往,有人期待,有人坚定,工业救国之路,这是一条存在于想象之中却从未开辟过的道路,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成为站在最前面的人,置身于满是荆棘的荒野,亲自用双手为后世人开辟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路来。

一支近乎全天才构成的尖端科研队伍,正在成形之中。

……

“嗡!”火车高昂且嘹亮的汽笛声传遍四周,以每小时二十五公里高速行驶的火车,缓慢减速进入车站。

二等车厢靠窗位,李强默默注视着窗外的景色,一块告示牌映入眼帘。

当前到站——临汾。

漂洋过海,历经万里跋涉,阔别组织已久的他,终于来到了离根据地最近的地方,距离终点站延城,还剩最后一程。

“六年了,终于回来了,不知根据地状况如何,陕北贫瘠,主要以农耕为主,除去延长石油厂之外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必须尽快想办法解决军工生产的问题,满足部队的需求……”携带行李下车,面色微微苍白的李强,伫立于临汾火车站月台表面,环顾四周落后却又熟悉的画面,只觉格外亲切,双眼望向正西方向,默默思索着。

双眼所望之地,便是延城的方向。

“先生,这里人多,接送您的同志已经到车站外面了。”这时,身侧负责贴身保护的年轻同志,微声提醒道。

“好的,我们走吧。”李强闻言,点了点头,知道事情重要性。

两人一前一后,出了临汾火车站,来到车站门口同负责接送的同志接触,经过身份信息核实,李强随即坐上了驶向延城的别克汽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