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错不在我(2 / 5)
:“换做是我,我也会帮着对方说话,毕竟对方是一个人都没有出息,这样才会显得更加公平。”
这时,门前的文吏也迎上前来,“三位相公,里面请,里面请。”
王安石道:“根据目前态势来看,如果司马老儿在这时候离开的话,那我面对的极有可能是文公,那么此事会变得更加棘手。”
如此既能保证欠收地区的百姓不因缺米,而高价从地主手里买米缴纳税赋,同时又可以避免谷贱伤农,以及朝廷也能够节省支出,可谓一举三得,既减轻百姓的负担,又减轻朝廷的负担。”
赵抃隐隐瞪了张斐一眼,你小子别搞这一套。
薛向点点头道:“知道。”
入得庭内,一看皇帝就坐在那最为显眼的位子上,三人同时一愣,但很快就都反应了过来。
司马光也赶紧拱手一礼,韩琦也算是他以前的老上司。
这下可是糟糕了!司马光可是不能走,他一走,我的计划缺了一角,如此支撑得起啊。张斐暗自皱了下眉头,又向王安石问道:“王学士为何与我说这些?”
张斐走过去,“王学士,什么事?”
张斐点点头,又看向周正,周正立刻捧起一摞厚厚的证据,站起身来,又见张斐手指那些证据,言道:“这里是薛发运使近几年去往各地巡视的公文证明,以及当时当地征税的具体账目。都足以证明薛发运使方才所言,句句属实。
如果最终是在皇帝面前落槌的,谁还敢轻易否定这个判决。
“是吗?”
薛向道:“当时没有公检法,大庭长还是在谏院。”
当然,朝廷这么安排,这也合情合理,因为如果监察权也在我手里的话,这明显违反了祖宗之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这摆明就是暗示,大庭长在谏院诬陷人,那是很正常的,能够理解,但是在公检法,是绝无可能。
其次,不再固定各地上供份额,单就大米而言,如果某地大米欠收,米价上涨之时,我们就会改征钱物,然后拿着这些钱去丰收的地区,购买京城所需的大米。
当时司马光、苏辙、苏轼,全都是指出这一点,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话里有话啊!
“发运司。”
张斐站起身来,“薛发运使,你可知道在前些天,御史台对你已经发出通缉令。”
皇帝能来,就已经足以。
“没事,大庭长正好问了我想问的。”
张斐问道:“发运使可否具体说说?”
弹劾就好比检察院的起诉,起诉未成,并不代表检察院就犯下诬蔑之罪。只不过较之台谏的弹劾,公检法要更为严谨,因为公检法是强调具体证据。
虽然公检法对外宣称,这是两件案子,但即便就算是两件,二者也是一个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御史台的判决,才有了今日审判,因为薛向就是起诉御史台判决不公。
说罢,他就将手中的文案放到一边,暗示,你们少来这一套,这些证据,皇庭不会给予参考的,如果你们强调这个,那么你们检察院今后起诉,可就要多长几个心眼,因为一旦失败,你们就是诬蔑。
“呈上!”
虽然御史台没有来人,但他们也不敢阻止这些江南来的农夫上皇庭作证,他们还没有这权力。
姗姗来迟的富弼和司马光正准备进入皇庭的大门时,正好遇见韩琦。
王安石瞪他一眼,又道:“但是我得知消息,司马老儿有退隐的打算。”
证据呈上之后,赵抃草草看了看,突然抬起头来,朗声道:“本庭长曾在御史台、谏院待过,对于这种弹劾,较为熟悉,但这与御史台的审理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务。
张斐扬起一份账目来,“大庭长,这是我们调查所知,去年芜湖县的情况,正如这位李大哥所言,当时发运司的确是以每斗九十文钱的价格进行折算,而当时芜湖县的米价的确也是四十五文钱。”
“稚圭也来了。”
张斐看向薛向,“不知发运使对此有何解释?”
声音不大。
薛向摇摇头道:“没有具体说,但是均输法条例解释里面有包含这一层意思,我们之所以在丰收的地区收货物,在欠收的地方收钱,就是为求减轻百姓的负担,如果以欠收地区米价来算,岂不是多此一举。”
你既然规定不了,那你就别这么干,你没有明确规定,那不就是让人有机可乘吗。
张斐被赵抃微微教训一番后,稍稍收敛几分,又向薛向问道:“薛发运使,我们先从
这话说得多么巧妙,朕始终支持御史台的判决,所以朕也好奇,公检法为何还要再审,难道会有不同的结果。
他们自然是不会跟皇帝并排坐的,这也是礼数所不允许的。
富弼对此只是笑了笑。
薛向道:“我绝不会赞成这么做,因为这有违变法的理念,王相公的变法理念是富国富民,如果我事先知道,那我一定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