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三件大事(2 / 3)

加入书签

月看了那么多城邑,带着多了解的意愿进行打听,得知晋国的疆域面积有多大,曾经出动兵力的多寡,仍旧完全不了解,他们不是眼睛瞎,应该说是心瞎或脑子有坑了。

“如此说来,葵蚕国愿意岁岁进贡,换取大原不出兵讨伐?”智瑶暂时还不了解自己多了一个小弟叫巴国,只知道巴国请求原国进行庇护。

翻译叽哩哇啦对蜀国使节讲了一大串音节。

双方交流的时间有点长,着实讲了不少话。

后面蜀国的翻译才对智瑶禀告道:“正是。”

“……”智瑶有点迷了,两个字的回答而已,至于说那么一大串吗?

这倒是给了智瑶一个提醒,经过翻译的对话不一定正确,或许翻译还会从中作梗,不能轻易给出什么承诺。

会面继续,该谈什么也接着谈,只不过仅能算是初步的接触。

“你等且先学会原国语言,再行谒见。”智瑶说这话时,面容老和蔼了。

蜀国和巴国的使节在一脸茫然中被请了出去。

智瑶看向台狐,吩咐道:“寻来懂得蜀国语与巴国语的人,你亲自领着与两国使节接触。”

台狐也知道今天的接见过于草率了,赶紧应:“诺!”

其实这也是初次遇到这种情况,没有经验所导致。

毕竟,原国有过交流的国家,前来出使的正使起码懂得说“雅语”,没有语言不通的困扰。

既然周王室没了,自然也不需要周室“雅语”的存在,该换成原国的语言。

而智瑶已经在原国做统一发音的普及。这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会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尽管耗费的时间会很长,做了总比不做好,不是吗?

始皇帝做到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智瑶不止要追寻始皇帝的脚步,明知道难度还是想要给加上话同音这一条,一代人完不成就下一代人接着做,直至将目标完成。

讲实话,智瑶把秦国灭了,清楚关于“大一统”的理念决不能丢,要不然哪怕原国一度无比强大,还是会遗祸无穷的!

纵观世界历史就知道了,出现过的强盛帝国不少,能够一直传承下去的独有华夏。这是因为域外没有“大一统”的理念,诸夏的“大一统”理念则是深入人心。

关于“大一统”的理念,始皇帝其实是执行者,提出相关理念的人是秦惠文王赢驷,后继一大帮人杰一起逐步完善。

让“大一统”在诸夏根植的人还有三位,第一位是创立汉帝国的刘邦,第二位是完成思想大一统的刘彻,第三位是司马政权(两晋)终结之后再次让汉人翻身的杨坚。

这种伟大事业能够参与进去就是荣幸,没有必要再去分个人贡献值的高低了。

智瑶侥幸“生”的比那些伟人都早,一开始只想要获得权力,后来致力于创建国家的强大,到了完全有实力一一灭掉列国达成“一天下”的成就,自是应当有更崇高的理想了。

在智瑶登极后的第九年(前457年),同时也是莒国灭亡的第一年,一道急报从齐地传到“中京”。

所谓的“中京”就是原国正在建造的新都城。

消息则是越王勾践一再派人侦查,确认原国并没有在莒国或东来周边屯兵,还派出使节团前来试探原国的态度,最终果然还是没有忍住诱惑,选择了进军东来!

“大王,勾践亲率两万大军出莒地,另有六万越军由文种统率向西侵入杞国。”

“正值越国与大原联姻之际,越王突然出兵?当是以为大原此时专注太子婚事不会出兵。”

“探子回报,越国亦在动员,有兵三万经运河北上。”

智瑶听着一条条汇报,脸上表情没有什么波动。

本就是原国设下陷阱等着越国上套,早做好了相关的应对方案,会有太大的情绪波动才是怪事。

智开轻声问道:“越军动员十一万大军,穰苴将军麾下仅有两个军团,是否新增兵力支援?”

原国的两个军团就是七万五千名武装到牙齿的战兵,别提司马穰苴对齐地山川地理的熟悉程度,加上十一万越军的素质绝对是良莠不济,原国准备的兵力怎么会不够呢?

如果说智瑶有什么疑问的话,只剩下司马穰苴能不能将北上的越军以及勾践本人歼灭,入侵越国本土需要再增派多少兵力。

“太子。”智瑶先唤了一声,示意智开集中精神仔细听,才继续往下说道:“勾践吞并吴国,吴人从未归心,一胜再胜自是无忧,一败则必然一败再败,直至国祚无存。此乃勾践行事手段所注定之事。”

越国才吞并吴国多久?别说勾践消灭吴国的手段和过程都是那么的不光彩,吴国人能服气才是怪事。

喊着为夫差报仇起事的吴国人从来不少见,他们只是被越国用异常血腥的手段一次又一次给扑灭,可是血腥仍旧没有彻底吓倒吴国人。

智瑶跟智开说那些,主要是提醒做事不折手段是最后的选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