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之石的传说(1 / 2)
贤者之石是一个神话般的物质──西方炼金术长期以来的圣杯──被认为能拿来将一般非贵重金属变成黄金、或制造能让人长生不老的万能药。其他的称号还有哲学家之石,天上的石头,红药液,第五元素等等。由于炼金术师们对这种物质的不懈追求,它也被赋予了大奇迹、伟大的创造等等称号。有些时候,这些称号也同时用来称谓那些贤者之石的制造者,以此来形象地表现他们居于炼金术的顶点。
炼金术上的魔法石
贤者之石的概念明显来自西元第八世纪的一位阿拉伯裔也门人(生于波斯)炼金术师杰柏(Geber)。他分析了亚里斯多德的四大元素:热、冷、干、湿。火是热与干,土是冷与干,水是冷与湿,空气是热与湿。他进一步建立了“所有金属都是这四种元素的结合”的理论:两个为内部元素、另二个为外部元素。
在这个情况下,一种金属变质成另一种金属的过程,被推论为这四种物质的重组。在假设中,促成这项转变的媒介是一种在阿拉伯语中称为al-iksir(此字衍生出西方万能药的单字elixir)的物质。该物质被想像是用神秘的石头──贤者之石制成的干粉。当时人们相信贤者之石由一种称作carmot的物质构成。
需求与骗局
有物质可将贱金属转变成珍贵的黄金的想法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各种企业家──内行人和外行人、多疑的人与易受骗的人、诚实的人与不诚实的人。这个时代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神圣罗马时期的鲁道夫二世(Rudolf II,1552年-1612年)。波希米亚王鲁道夫二世当时遭遇财政问题,决定大笔投资在寻找贤者之石上。结果,他吸引了一大班炼金术士来到当时波希米亚的首都布拉格。在那里,术士们都得到研究所需的物质及金钱上的援助。而且,鲁道夫二世更承诺,若他们成功解决问题,所得到的报酬当然会更多。这股“虚拟寻金热”结果把丹麦的著名天文学家Tycho Brahe亦引来鲁道夫二世的宫廷,并以他在观察上的基础,帮鲁道夫二世建立了一家炼金实验室。
可惜的是,鲁道夫二世不单未能完梦,还使他变得失去理智,结果被家人遗弃。他怎样失去理智,是自然的原因,还是因为经常接触有毒的重金属,我们今日不得而知。不过,炼金术通常都会用到铅、水银、砷、锑等有毒的金属和半金属,而那个年代的人却不知道这些金属会使人慢性中毒。
[编辑本段]
中国的炼丹术
中国的道教中也有通过长期服用仙丹来寻求长生不老(或者是成仙)的炼丹术。这里的仙丹就相当于贤者之石。在《抱朴子》等书中提到过以仙丹作为制作黄金的方法,这样一来在服用仙丹成仙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制作仙丹来获得收入。
许多中国古代君王(如唐太宗)都希望长生不老,因此大力扶植这些炼丹道人。然而这些君王往往都因之而死,因为所谓的仙丹往往含有毒性强烈的物质(如水银)。现在我们当然知道那些物质毒性十分强大,连滴到皮肤上都使皮肤变色(如硝酸银溶液),但当时的君王们只会想着长生不老,哪里管得了那么些呢?
贤者之石的组成成分
根据给中世纪欧洲炼金术带来巨大影响的贾比尔?伊本?哈伊扬的学说,水银和硫黄是贤者之石构成的两大要素。根据这两种要素的不同比率,从而产生卑金属和贵金属的区别。 尽管在这之后又出现了加入盐的三要素说,但炼金术师们的注意力还是常常放在水银上。他们以水银为原料,不断重复着各种各样制造贤者之石的尝试。
这其中,水银和硫黄的化合物硫化汞会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红色,这种化合物的天然产物被称为辰砂(参考照片)。在中国传说中,它被看作是制造长生不老药的仙丹?金丹的原材料(→炼丹术)。汉字中的“丹”字也因为辰砂的缘故而具有了红色的含义。
“红药液”中的药液一词,拉丁语原文为 tinctura。其原意虽然是染料,但这里表示的是把草药浸泡在酒精中制成的药剂。中文也称作药酒。红药水(汞溴红溶液)作为水银制品,因为具有杀菌作用,现在也已经成为了家庭常备药。
虽然不能制造出黄金,但炼金术却可以用来进行镀金。把黄金溶在水银中会生成金汞齐。在打磨后的铜的表面涂上金汞齐后进行加热,水银蒸发后就会在铜的表面留下黄金的镀层。
贾比尔也发明了能够溶解黄金的王水。把黄金溶解在王水里,干燥后就会留下一种黄色的粉末,叫做氯金酸。氯金酸的水溶液也可以用来进行镀金。把它涂在铜的表面的话,由于置换反应就会生成氯化铜,同时金就会析出并留在表面。
在有些观点里,贤者之石也被认为是黄血盐(亚铁氰化钾)。在黄血盐和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黄金后加热,黄金就会溶解在这种液体中。因为这种材料具有剧毒,近些年里的使用量已经急剧减少。但是作为电镀和非电解镀层的原材料,氰化金的化合物直到现在仍在使用。
把溶有黄金的溶液涂在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