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 强权主义(1 / 2)
1660年,由于太平天国的崛起,欧陆罕见的没有发生什么大规模的战事,就连矛盾重重的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德意志诸邦,都破天荒的团结在了一起,有人出人有钱出钱,组建了一支人数超过10万的联军,后方还有源源不断征募的新兵留作预备队,俨然一副要跟太平天国死磕到底的架势。
可以说,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诸邦对太平天国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当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巅峰时期西侵时期。
如今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然还勉强维系这强大的军事力量,甚至还对维也纳控制的中欧抱有贪婪之心,但比起巅峰时期终究是差了一筹,内部不断爆发的民族起义和腐朽的官僚体制,也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阶级感到焦头烂额。
因此,太平天国的崛起对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而言,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因为哈布斯堡王朝和德意志诸邦注意力的转移,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可以专心镇压内部的叛乱,安心为下一次爆发积蓄力量。
特别是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这个抵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宿敌的倒塌,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哈里发轻松了不少,这也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仅仅授意克里米亚汗国对太平天国进行一些袭扰,而始终没有出兵攻打太平天国的原因。
对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而言,坐山观虎斗才是最好的选择。
随着春季的到来,气候的回暖,太平军和德意志诸邦联军主力开始走出舒适的军营,开向预定的战场。
近代欧陆之所以总是进行主力会战,主要是受限于这个时代落后的运输能力和通讯系统,走路基本靠腿通讯基本靠吼,使得军队的后勤供应十分困难。
没有火车的年代里,军队的后勤最多只能依靠四轮马车运输,这还是在道路良好的情况下,面对复杂的战事地形,更多的时候后勤物资都是靠着人力运送的,运送过程中无论是牲畜还是民夫,都需要吃食消耗,结果一吨的物资运到前线还能剩下多少没人敢确定,这种消耗会随着军队前进距离的延伸,几何级扩大。
这就导致了一个军事统帅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军队出征的时间越长,对国力后勤的消耗越大,甚至偌大一座帝国都能被长时间的远征生生拖垮财政!
连东方古国最强盛的时期都难以长期维系远征军的消耗,更何况是欧陆这些仅仅相当于东方古国一个省地盘的国家?
于是,欧陆各国频繁的战争中,基本都会选择速战速决的方式,而速战速决最好的途径就是进行主力决战!
主力决战不光可以节省供应军队后勤的消耗时间,还可以御敌于国外,尽可能的让本土避免敌人军队的烧杀抢掠,当然,如果战败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过要是真的打不过的话,即便不进行主力会战难不成就能避免入侵么?
显然是不可能的,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术最终的结果只是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赤裸裸的置于敌人的屠刀下,即便依靠游击战术将敌人赶走,留下来的也不过是一片焦土和废墟罢了。
因此,只要是稍微有能力抵抗敌人军队,任何一个被入侵的国家都不会展开漫长的游击战,化整为零在这个时代里更是荼毒自己家乡的下下之策。
只有正面战场上实在是打不过对手,又不想被敌人征服统治,才会出现游击战斗,到了游击战的时期,往往意味着这个民族到了最后挣扎的时刻,也是弱者无奈的呻吟罢了。
诚然,游击战术也有获胜的事例,但造成的损失绝对是己方大于敌人!
不过,随着武器的发展,进入机枪大炮的时代后,游击战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得更具有意义,因为步枪的射程延伸,使得狙击手和神枪手这个职业可以用更小的代价消灭更多的敌人,化整为零变得高效起来,游击战术自然也就变成了弱国奉为经典的作战思想。
实际上,游击战术的光辉发展,还是得益于武器的进步,廉价的子弹让偷袭杀人的成本几何级下降,游击队的骚扰力度自然大幅度增加,不过这些都要等到远距离射程的后膛枪大规模普及后才有望实现,在17世纪,游击战术顶多也就给占领军制造一些麻烦罢了。
武器简陋的游击队甚至连普通的三线保安队都未必能打过,粪叉和火枪的差距绝对大于栓式步枪与半自动步枪!
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诸邦联军超过十万的规模看似庞大,但每日消耗的粮食也是个天文数字,自然渴望与太平军进行主力会战,反观太平军,六个精锐掷弹兵师团超过7万人的数量,后勤消耗也是十分可怕的,最重要的是,太平天国本土人口稀少,生产力远不如人口稠密的中欧地区,即便洪天成处于内线作战,仍然需要速战速决来减轻自身的后勤压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哪怕是在落后的时代里,打仗也是在拿金钱比拼。
洪天成穷兵黩武不断发动战争,不光是为了获取全面战争系统的奖励,同时也是因为太平天国本土经历多年战乱,人口流失严重,生产力始终提不上去,所以要通过对外战争才能抢掠到足够供养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