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分化和区别对待(3 / 7)
诱骗他们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和进行侵略扩张充当马前卒。哥萨克军团曾一度成为沙皇俄国向中亚、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进行侵略扩张的急先锋,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声名不佳。为拉拢利用哥萨克,沙皇曾给予某些哥萨克上层军事首领以某些特权,而大多数哥萨克人则过着贫苦的生活。
在俄国保护伞下,他们从顿河向东扩张,殖民西伯利亚。到19世纪,哥萨克群的数目扩充到11个。在19~20世纪,俄国当局经常利用哥萨克人镇压人民革命。特别是哥萨克骑兵,在革命期间丑名远播。在俄国内战期间(1918~1920),俄国南部的哥萨克人成为白军的核心,约3万人随白军离开俄国。在苏维埃政权下,哥萨克人村社不再起行政单位的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价值取向
由于历史原因,陷于贫困境地的下层哥萨克具有与生俱来的强烈反抗性。他们为追求自由而不惜牺牲生命。在俄国历史上,数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均首先从哥萨克人居住的顿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发端,并由哥萨克人所领导。十七世纪领导农民起义的博洛特尼科夫,即是青年时期逃到顿河的哥萨克。十七世纪六十年代顿河农民起义的领袖斯捷潘拉辛,也是贫穷的哥萨克。十八世纪七十年代领导农民起义席卷伏尔加河流域的领袖普加乔夫则是拉辛的同乡。这些起义在俄国历史上都发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自由高于一切。这种价值取向既包涵反抗专制统治的内容,也明显带有无政府主义的倾向,因而与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多有冲突。
折叠编辑本段近代动态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哥萨克人的劳动人民的境遇发生了巨大变化,上层分子的特权被废除,其普通成员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得到了改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的勇猛善战的特长又曾得以发挥。无论是在西线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沙场上,还是在东线剿灭日本关东军的战斗中,到处都活跃着哥萨克骑兵的身影。其后,随着战争的结束,他们头上的光环逐渐暗淡,又开始过起了平静的生活。五十年代,前苏联曾摄制过一部影片,名为《幸福生活》,所描写的就是那个时代库班哥萨克人的生活。从这部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哥萨克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景,并展现了哥萨克豪爽的性格,以及节奏急速而欢快的哥萨克舞风。随着时代的变迁,哥萨克人与外界交流不断扩大,致使他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均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但是,他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许多特点和文化传统仍然得以保持。虽然他们未被认定为一个单一的民族,但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他们不仅仍以一个颇具特色的地方性的群体且相当稳固而独具特色、充满魅力,还因分属于俄罗斯、乌克兰等不同国家而成为一个跨国家的人类集团。他们的怀旧情节有所复苏,一些哥萨克人在许多场合又穿起往日的服装,主张恢复自己的传统和精神,对俄罗斯等国近年来的改革政策,一般也持有批判的保守态度。因其声音日益增大,其地位和处境必将引起国际社会更多的关注。
哥萨克骑兵
哥萨克世世代代游牧在东欧的大草原,从波罗的海到黑海都有他们的身影。哥萨克以英勇善战著称。在俄罗斯的历史上,哥萨克人组成的骑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哥萨克一度为波兰立陶宛联邦效力,在克里米亚汗国与俄罗斯的领土战争期间,哥萨克早年效力于克里米亚汗国,后期效力于沙俄。不同于波兰翼骑兵,哥萨克大部分是轻骑兵。
哥萨克骑兵以衣着鲜亮而著称,其坏名声也同样如此。他们过着游牧般的,半自治的团体生活。东欧大草原上的这些野性十足的骑手,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哥萨克人是极其优秀的轻骑兵,他们青睐的武器是长矛以及马刀。
拿破仑曾说过:如果我的部队里有哥萨克骑兵,我会用他们席卷整个世界。他们是出色的轻骑兵,但他们不守纪律,也不愿下马作战,从而限制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发挥。他们对老百姓冷酷无情,以致整个欧洲,无论敌友都对他们恨之入骨。
定义
哥萨克骑兵是俄罗斯的特殊兵种,随着沙俄的扩张,特别是叶卡捷琳娜女皇对黑海周边的扩张,哥萨克的领地被沙俄纳入版图。随之而来的,是面临被强行迁入的日耳曼人进行地盘争夺,哥萨克骑兵的骁勇善战迅速闻名西方。[2]
哥萨克骑兵的移动力相当快速,在战况不利时也能迅速撤退,脱离战场(除非和他们交战的也是支移动力极高的快速部队)。哥萨克人是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群体之一。
如果说吉普赛人是大篷车上的民族,那么哥萨克就是战马上的族群。哥萨克人正是凭着一匹战马、一柄军刀在横跨欧亚大陆的广阔疆场上,驰骋数百年,纵横千万里,在俄罗斯社会发展史和世界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
提到哥萨克,就会使人想起苏联早期电影《克楚别依》和《夏伯阳》中响遏行云的史诗般的哥萨克英雄形象。在俄罗斯有不少反映哥萨克的文学作品,其中较著名的有托尔斯泰的《哥萨克人》、绥拉菲莫维奇的《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