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攘外必先安内(2 / 11)
对高的可溶性。由于氢氧化钠在水中具有相对高的可溶性,所以容易衡量用量,被方便的使用在水处理的各个领域。
氢氧化钠被使用在水处理方面的如下课题:消除水的硬度;调节水的ph值;对废水进行中和;通过沉淀消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
人造纤维和纺织
在纺织工业中,氢氧化钠被用于纤维的最终处理和染色。主要用途:丝光处理法人造纤维
冶铝
氢氧化钠被用于处理铝土矿,在铝土矿中含有氧化铝,氧化铝是制取铝的原料(铝是世界上使用第二多的金属)。氢氧化钠还被用于生产锌合金和锌锭。
洗涤用品
氢氧化钠一直被用于传统的生活用途。直到今天,肥皂、香皂和其它种类的洗涤用品对烧碱的需求量依然占烧碱的15%左右。
肥皂:制造肥皂是烧碱最古老和最广泛的用途,在制造肥皂的过程中,烧碱被用来中和脂肪酸。
洗涤剂:氢氧化钠被用于生产各种洗涤剂,甚至如今的洗衣粉也是由大量的烧碱制造出来的,烧碱被用于硫化反应后对过剩的发烟硫酸进行中和。
波尔多和硫酸铜一起波尔多液,是波尔多液的主要成分。
大明现在因为万历的“先军政治”实施,带动和催生了各种工业、农业、化工、服务行业以及科技的高速发展,各种军事建设不可避免地推动了民用设施的建设和发展,钢铁和造船业的兴起,带动了上下游多达百种新兴行业的出现。
成千上万的饥民摇身一变成了工人阶级,并且让许多种田却没有饭吃的农民看到了新的活路。他们发现这些地方自己不用交纳任何赋税,而且这些地方一般都还管饭,于是纷纷从自己土地上离开进入工厂。
万历趁机颁布法令,保障这些人的基本权利,规定他们可以自由进入工厂,以前的卖身契约暂时冻结,等以后这些人赚了钱再回去(万历心想,以后那些拥有卖身契的人还有命再说吧。)。
为了堵住那些地主宗亲勋贵们的口,万历故意引诱他们入股,在各地开设皇家工厂,让他们觉得有利可图。
于是这些贪婪的家伙不但不干涉这些农民变成工人,反而嫌弃工人的人数太少,强制命令那些佃农脱离土地,来工厂干活,以工资收入抵兑上缴的粮食,反正天不下雨,收成也不好,居然是皆大欢喜,万历也是醉了。
万历深知,攘外必先安内,只有把政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上下一体,才能彻底解决后金的问题。
因此,他把眼光放在了那些在科举中没有金榜题名的士子身上,对于科举,万历是嗤之以鼻的,不管是古代科举还是现代的教育制度,万历认为都存在大量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不实用,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本,结果闹了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不说古代的八股人才,就是现代的大学生,出校门后一样要从头开始学习。
所以,那些在科举中落榜的学子,万历觉得才是国家的基石,因为人数众多,且都会识字,这些人无论从军还是进厂,都大有可为,是社会的闲置资产,无奈到了现代中国还是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迂腐思想。
想要破除这种思想,只能用利益来诱导,于是,万历又颁布了许多法令,规定凡是读过千字文和三字经的人,都可以来皇家工厂和相关产业报名,需要大量的文书人员,也可以到军校来报名,凡通过考试的人均可享受国家津贴,成为国家的正式职员,还可能当官。一经录用,衣食无忧。
这些法令一经颁布,天下的士子都沸腾了,以前落榜后要去官衙任个小吏必须走后门送礼,大多士子都是穷苦出身,哪有门路和钱啊,立刻如潮水一般涌到各报名点,许多地方都人满为患了。万历一见,乐坏了,天下英雄入我樽。
科举考试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基本简介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士,后于20世纪清末初废除。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折叠起源
科举考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