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跋扈的大将军,憋屈的老奴!(4 / 8)
逊谢,今兵卒登岸,杀夺之寻端逐隙,不曰受我参貂若干,则曰受我商人领状若干,不发一文,复邀至庙岛,厉目相视,五部内不知所置。幸而小船遁归,直至臣乡抚按急为设处,始饱欲而去。稍拂其意,即不谓文龙此时遂破历下,以开巷攻祝阿以发迹,又放兵四掠,啸聚芒砀,驰骤淄墨圮顾,登莱一带,首遭其屠戮矣!追论及此,文龙之心可诛,而肉足食乎)
张岱《石匮书后集》:“文龙僻处海岛,去女真远甚;揜袭战功,以罔当宁。恐羽书不合,故急邸报耳。掩饰支吾,久当自败。毛文龙以幺魔小卒,焉可上比鄂王!“
《明季北略》:“辽民苦虐于北,时欲窜归中朝,归路甚艰,百计疾走,数日方抵关,文龙必掩杀之,以充虏报功,是其大恶。又骄恣,所上事多浮举,索饷又过多,朝论多疑而厌之,以方握重兵,又居海岛中,莫能难也。崇焕初斩文龙,上甚喜,嘉谕倍至。“
孟森《明史讲义》:“毛文龙东江之兵,始以朝廷无的饷而借口通商,以违禁物与敌为市,敌乃大得其助,而崇焕治兵,请管东江之饷,而文龙拒之,以与敌通市为利,又不欲以领饷而暴露其兵额也。崇焕斩文龙,编制其兵,核实其饷,东江正可有为,乃身即被戮,毛兵亦无所依赖,自相屠杀,相率降清。论者又以此为崇焕之罪,不以为杀崇焕者之罪,至今尚纠纷不已,是用揭之。“
家族成员
天启元年(1621年)春,后金大举入侵,占领了辽东大部,兵烽所及,毛文龙在鞍山的亲属一百多人被后金军杀害。
争议
被杀影响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怕他的部下发动兵变,所以增加饷钱。然而岛上的兵失去主帅后,渐渐地散了心,越发不可征用了。以后直至有背叛投敌的。袁崇焕上书说:“东江一镇,想牵制敌人还必须借助它。今定为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营,每年需饷银四十二万两,米十三万六千石。“崇祯因为兵减少粮饷增加很有点情绪,因为袁崇焕,就特别地按他的请求办了。
袁崇焕在辽东,和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等确定兵制,渐渐推行到登、莱、天津,等到确定东江兵制以后,合计四镇兵共十五万三千有余,马匹八万一千有余,每年耗费饷银四百八十余万两,比过去减少了一百二十万。
袁崇焕斩毛文龙后,可说是为后金长驱南下解除了后顾之忧,三个月后就发生了后金兵临北京城下的“己巳之变“--后金约十万精兵绕道内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北京。
通敌满清
世传毛文龙有七封所谓的“通敌书信“,其中一封还发自于毛文龙死后,但被硬说成是毛文龙写的。其余数封中,有一封为汉文译成满文,满文又回译成汉文,应有很大出入。另有二封盖有“平辽大将军之印“印信,但毛文龙挂印实为“征虏前将军“,而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则挂平辽将军印,故有人推测可能是私章,但也未能拿出证据
墓地
毛文龙墓地在杭州西湖边的积庆山,文革时期被平,八十年代后期逐步重建。另一个在金州,当地百军民立下的衣冠冢。
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毛文龙在《明史》中并无传记,只是在《袁崇焕列传》中有过记载。
后世纪念
丹东大鹿岛上的毛文龙碑亭内设有石碑两块,分别立于天启六年(1626年)和崇祯元年(1628年),其中崇祯元年所立之碑的正面铭刻着毛文龙的铮铮誓言:“指日恢复全辽,神色苞孕于此,吾侪赤心报国,忠义指据于此。“碑的背面,镌刻着毛文龙等众将士的官职和姓名。此两碑的时间均是袁崇焕杀毛文龙前所立,不是被杀后所立,是不是当地百姓给立,有待考证。
“文化大革命“中这两块碑遭到了破坏,1979年,已成为文物的两碑修复后,修建了庙式碑亭。
毛文龙早已从朝廷邸报获知国师光辉事迹,但是行武出身的他不怎么相信鬼神一事,但是对万历临朝后发生一系列变故大为惊讶,特别是在与后金作战一事上,完全是迷惑不解,如果说秦良玉坚守抚顺获得大胜,这个还好理解,自身也还损失800人,依靠坚固城防打败建奴,的确可以做到。
但是近卫军以区区2000野战之军却全歼建奴白甲重骑5000,而自身无一受损,这件事无论如何都超过毛文龙的见识,因为他与后金作战不下百次,每次都是靠偷袭及优势兵力方能取得胜利,但自身也会有较大损失,所以不禁问及此事。
国师因为万历嘱咐不可外泄近卫军的任何资料,因此连圣旨都是只对毛文龙一人传达,且士兵穿得都为辽东军服,所以只好转述了万历的保密条例。
毛文龙心下不满,心中暗道:“此役或许另有隐情,只为扬天朝之威名,故夸大其辞也是极有可能,只是这国师居然对我如此防范,估计未知我毛大将军的盛名。”故当下告辞而去。
国师知其骄横,心道:“不露几手,这家伙恐怕不服管教,所以历史上就是如此才被袁崇焕所杀,但是万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