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日常琐事(2 / 2)
名医,华佗只是其中一位,另有杏林春暖董奉董君异,伤寒圣手张机张仲景,但这两位可就请不来了。
其一,董奉生于建安二十五年,估计他的父母还和姜元一一般大,算是用不上了。
其二,张仲景本人就是个迷,历史上记载并不多,后世众说纷纭,姜元一曾深刻怀疑,后来的长沙太守张羡便是他,只是时间却又对不上,对此他只能不报希望。
“元儿啊,只是这冬日里无法播种粮食,难道便要平白养着他们?”
“粮食不能种,蔬菜却可以,请叔父分发各地运来的青菜、菠菜、萝卜、芥菜、大蒜、姜、葱等蔬食种子,虽不够吃,只当佐餐配菜便是。”
“这倒可以,也能省下不少米粮,妇孺老弱都能做。”
姜钰昌从心底里反感这些身无长技的老弱,仿佛什么都做不了,现在能给他们安排一份合适的事,当真是太难了。
“孩童便送算了,尽早搭建学堂,从县里调几个书佐过来,教他们读书习字,就以那本《千字文》为启蒙读物。”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元儿啊,这事你可要想清楚了。那帮流民大都祖孙三代,目不识丁,天资低劣,能学出个什么样子?”
“叔父谬矣,子又曰:有教无类。这事必须要做。”
姜元一并不想和叔父多费唇舌,纠缠于这个问题,孔子是个优秀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但他说的话并不都是对的啊!
就比如“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典型极端的唯心主义,对于治理国家一窍不通,若孔子帮曹操辅政,只怕没两月便要砍头,因为儒学那套思想在乱世是行不通的。
但姜元一可不敢在叔父面前说这些话,儒学虽然有种种弊端,但已深深融入了这个民族的血液,有很多的品质美德都因其传承下来。
所以后世政治书上有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外文化都是适用的,不过这也是句废话。
不对,应该说政治大都是废话。
“既然元儿执意如此,叔父照办便是,只是徐庶、郑缺二人天天往我这里跑,时常请教政务或学识上的问题,我又该如何招架?”
想想也是个麻烦,要哄骗这些名士当真够累,以后还是搞点名刀利刃,收纳武将来的好。
听说黄忠的儿子是个有病的,要不要请个神医过来,还他一个健康儿子,不至于后来断子绝孙?
越想越觉得可行,反正黄忠窝在荆州虚度光阴,对天下大势没什么影响,以后派他去帮曹操打两小仗,混些好感度应该没啥问题,现在他的巅峰时期都快过了。
若是再年轻个几岁,只怕吕布在他手上都讨不了好。
不过这事还得趁早,三年之后刘表便提拔他做了中郎将,只是因为荆州没什么大的战事而已,名声不显,说他怀才不遇是不准确的。
暗暗将此事记下,姜元一对叔父道。
“过两日我便給叔父一本算学古籍,到时候让他们自行领悟去吧!”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数自然是可以正常教的!
“此话当真!可如那《千字文》一般乃仙人所授?”
“自然是真,叔父也是要学的!”
“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见叔父一副激动的样子,姜元一微微腹诽,汉代的算学水平是很高的。
比如张衡,发明地动仪的那位;比如赵爽,验证勾股定理的那位,不过现在还是个七八岁的娃娃,是个可造之材啊……
所以说没点水平根本混不过去,姜元一当然得搬出阿拉伯数字,至少在计算方面能简便许多,如此说来,他算是将印度人摆了一道,将这发明荣誉收入囊中。
穿越者毕竟是有优势的,他曾深刻怀疑,棒子国是否有人穿越,否则怎么什么东西都说源自他们国家,啧啧啧,相当没品!
将这些琐事一一放下,如今村子刚刚规划,这个冬天是不用想了,最多只能立个框架,他更关心的是各地情报系统是否打通。
如今各地都有风声,不少人都计划招兵买马,只要有一人站起来,敲响董卓的丧钟,便会响彻天下,震耳欲聋!
只是这个讨董第一人,也不知有没有开始发难,姜元一对此有些期待,遂问道。
“广陵那边还没消息吗?”
↑返回顶部↑